贱,只怕是前所未见的。
古人说,“礼者,时为大”。礼仪的应用,还是以顺应时宜为第一要义。基于此,支持对跪拜礼的恢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以上,摘自网络。
对于“跪礼”,上文已诠释得很通透,无须多作置评。以下只对小说中可能涉及的作礼问题做些补充说明。
唐宋普遍应用,取代跪礼的应该是以下几种:“揖礼”、“叉手礼”、“唱喏”,与女子专用的“福身”礼。
一、揖礼,就是俗称的作揖,但根据情况也分几种: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
在正式礼仪场合行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略高过眉心),俯身约60度,起身时,恢复立容。
这应该是一些古书中所谓的“拜”礼,多见用于非正式场合下的下对上,此“拜”非指跪拜,而是这种深揖礼。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二、叉手礼
叉手礼出现于西晋,流行于唐、五代、宋、元、明时期。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用,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
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想想也挺高难度的……)
三、唱喏
指男子作揖,并口道颂词。宋代已流行。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即给人作揖同时扬声致敬。
四、福身礼
女子专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稍稍微屈,双手别在腰边。影视剧中常见(可能是比较轻松能做到吧……)。
第9章 文化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提过一句:“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说的是宋人的四大雅趣。某部以北宋为时代背景的剧中对此也有展现,乃是将熟练掌握这四样技巧挂钩上了大家闺秀能否嫁入高门,随之而后,网上一些“文化公众号”开始标榜:“点茶是宋代大家闺秀的必修课!”、“插花是宋代大家闺秀的必修课!”……
总之,不管你信不信,剧中的大家贵族反正是信了,所以一家子的闺秀们,个个精神抖擞挺直上身坐在后脚跟上,跟宫中的老嬷嬷学习着压香灰、插花枝、点茶水……(其实我挺好奇这挂画咋学?),伴着老祖母的碎碎念:“乖孙女们,都加油学啊,熟练掌握挖掘机(不好意思,我嘴又瓢了),是熟练掌握’雅四件’,王孙公子排队选!”
综上所述,这是压个香灰插个花,就胜过诗书才情无数啊!
要论这话有没理,还是说回《梦梁录》,下面是原文:
宋·吴自牧《梦粱录》一九:“盖四司六局等主人,只直惯熟,不致失节,省主者之劳力。欲就名园异馆,寺观亭台,或湖舫会宾,但指挥局分,立可办集,皆能如仪。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欲深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与作者的初衷,请自行百度。)
我也努力发掘了番,根据一些资料,可见“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的确属于宋人生活中常见的雅趣,但同时也比较大众化,绝非“唯大家闺秀才可学!”或者“大家闺秀必须学!”,大多数时候,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都是由擅长此技的家仆或是技师来完成,主人只是负责品鉴玩赏,当然,文人雅士们闲来自行操作一番以为解闷,自无不可,但因此就将这四样上升为“权贵专属”,实是谬误!
《梦梁录》说:“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可见,插花挂画,绝非贵家豪门专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也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可见这些爱好,本是不分男女、无谓贵贱,皆可有的,而且,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无关乎“必须”。
那么,宋代的豪门贵族,真正“必修”的是哪些“课程”呢?
个人认为,还是老几样:诗书+琴棋书画,男女无异。
最重要的是诗书。
对男子而言,诗书用以博取功名之外,生活中的雅趣,也与此息息相关。设想,无论是上流社会的酒筵、与妻妾闺中寻乐,还是闲来自为解闷,拿不出一曲像样的词,如何下台?
至于女子,虽说“德容言功”是基准,“才华”并不在评定女子的“素质”之列,但实际上,贵族女子,有几个不识字的?更别说像上官婉儿、李清照这样的极品才女了。所以说,红楼梦中对贵族女子的描述,才是写实。
书,指书法。宋代大书法家不少,
古人说,“礼者,时为大”。礼仪的应用,还是以顺应时宜为第一要义。基于此,支持对跪拜礼的恢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以上,摘自网络。
对于“跪礼”,上文已诠释得很通透,无须多作置评。以下只对小说中可能涉及的作礼问题做些补充说明。
唐宋普遍应用,取代跪礼的应该是以下几种:“揖礼”、“叉手礼”、“唱喏”,与女子专用的“福身”礼。
一、揖礼,就是俗称的作揖,但根据情况也分几种: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
在正式礼仪场合行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略高过眉心),俯身约60度,起身时,恢复立容。
这应该是一些古书中所谓的“拜”礼,多见用于非正式场合下的下对上,此“拜”非指跪拜,而是这种深揖礼。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二、叉手礼
叉手礼出现于西晋,流行于唐、五代、宋、元、明时期。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用,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
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想想也挺高难度的……)
三、唱喏
指男子作揖,并口道颂词。宋代已流行。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即给人作揖同时扬声致敬。
四、福身礼
女子专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稍稍微屈,双手别在腰边。影视剧中常见(可能是比较轻松能做到吧……)。
第9章 文化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提过一句:“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说的是宋人的四大雅趣。某部以北宋为时代背景的剧中对此也有展现,乃是将熟练掌握这四样技巧挂钩上了大家闺秀能否嫁入高门,随之而后,网上一些“文化公众号”开始标榜:“点茶是宋代大家闺秀的必修课!”、“插花是宋代大家闺秀的必修课!”……
总之,不管你信不信,剧中的大家贵族反正是信了,所以一家子的闺秀们,个个精神抖擞挺直上身坐在后脚跟上,跟宫中的老嬷嬷学习着压香灰、插花枝、点茶水……(其实我挺好奇这挂画咋学?),伴着老祖母的碎碎念:“乖孙女们,都加油学啊,熟练掌握挖掘机(不好意思,我嘴又瓢了),是熟练掌握’雅四件’,王孙公子排队选!”
综上所述,这是压个香灰插个花,就胜过诗书才情无数啊!
要论这话有没理,还是说回《梦梁录》,下面是原文:
宋·吴自牧《梦粱录》一九:“盖四司六局等主人,只直惯熟,不致失节,省主者之劳力。欲就名园异馆,寺观亭台,或湖舫会宾,但指挥局分,立可办集,皆能如仪。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欲深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与作者的初衷,请自行百度。)
我也努力发掘了番,根据一些资料,可见“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的确属于宋人生活中常见的雅趣,但同时也比较大众化,绝非“唯大家闺秀才可学!”或者“大家闺秀必须学!”,大多数时候,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都是由擅长此技的家仆或是技师来完成,主人只是负责品鉴玩赏,当然,文人雅士们闲来自行操作一番以为解闷,自无不可,但因此就将这四样上升为“权贵专属”,实是谬误!
《梦梁录》说:“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可见,插花挂画,绝非贵家豪门专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也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可见这些爱好,本是不分男女、无谓贵贱,皆可有的,而且,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无关乎“必须”。
那么,宋代的豪门贵族,真正“必修”的是哪些“课程”呢?
个人认为,还是老几样:诗书+琴棋书画,男女无异。
最重要的是诗书。
对男子而言,诗书用以博取功名之外,生活中的雅趣,也与此息息相关。设想,无论是上流社会的酒筵、与妻妾闺中寻乐,还是闲来自为解闷,拿不出一曲像样的词,如何下台?
至于女子,虽说“德容言功”是基准,“才华”并不在评定女子的“素质”之列,但实际上,贵族女子,有几个不识字的?更别说像上官婉儿、李清照这样的极品才女了。所以说,红楼梦中对贵族女子的描述,才是写实。
书,指书法。宋代大书法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