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
当时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存在,自己就能活过这一天。次日在走廊里的加床上醒来,四肢齐全意识正常,他有点意外。本想按照原计划把遗书给写了,就用这个答案起头,还没拿纸笔就想起只能自己支付的账单,忽然又觉得这种矫情很恶心,只得作罢。
现在倒是个好机会。
杨剪拉开书包,先换了张堵鼻子的纸巾,又扯下张草稿纸把它垫在本子的封皮上,单腿曲起来,拨开裤兜里的糖,掏出一支笔。
他写:我要死了,因为我不会止血的毛病。
他写:杨遇秋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死之后她会更胆小,到最后都不敢往前迈一步,给自己找自由。
他写:回想此生,我们一直寄人篱下,她被人侮辱,我无力反抗。
之后又写了好多,对他来说,罗列可能发生的坏事向来没有难度。全是陈述句,全挤满隐形的“不”字。
到最后那句话,他迟疑了一下才落笔,写一遍,还没重读就涂成了黑疙瘩,杨剪从目光到指尖都静止下来,缓缓地嗅闻鼻腔里仿佛被冻硬的腥气。
有些突兀的,他想抽烟,但口袋里只有口香糖,他最终还是把那句话重新写了上去。
4.
所以这串字到底是什么?当它终于完成,也就不再那么重要。杨剪感觉自己像是睡着了。在几天不间断的残喘之后睡了很长一觉,醒来时天刚刚开始发亮,一个人蹲在旁边,比天色还要再暗一些。
“起床了,哥。”他说。
杨剪爬起来,这还是做梦,他想,接下来必然会涌上许多怪异感受,来佐证这一判断——也算是特长吧,杨剪总能在睡时明确地意识到这是梦中,哪怕梦到幼时的村庄,他也不会产生梦魇该有的惊慌。
咬一口舌头就能醒。
这次却失了手。
舌头已经咬疼了,眼前还是这样,除去这个陌生人之外,一切都是那么平常,那声“哥”甚至听来十分顺耳,像习惯。谁是你哥,杨剪没有急于问出口,瞧着那个瘦小的影子捡起地上莫名冒出来的水管漱口冲脸,他也去冲了,水非常冷,嘴里还有口香糖味,他冻得牙疼。接着又瞧见那人蓝黑色校服外面同样没有外套,和他背差不多的尼龙黑包,前后下了十九层楼梯走上大路,也一样空着肚子不吃早饭,始终是理所当然的样子,好像并不知道自己正被怀疑,也没话要问他确认。
只要稍稍放松警惕,杨剪就会产生这一切都很寻常的错觉,就像他们天天这样上学,家就住在楼顶,而自己只是睡得发蒙,暂时忘记了朝夕相处的人。
清醒点儿,杨剪对自己说,这人不会是鬼吧,有种普遍说法是梦里的活人都面容模糊,还有种说法是,鬼都长得美艳。
鬼应该是一直来源于自身的心理现象,问鬼你是谁,无异于问自己你是什么东西,杨剪以前就问过许多遍,他知道那是一定不会得到答案的。
走到宋庆龄故居的高墙外,杨剪停住脚步也停止了观察,“哎,”他叫住他,“今天几号?”
那人缓缓回头,有点困惑的模样,看了他两眼就开始张望,“我不记得了……咱们都好久没上学了,”开口也比那句“哥”要畏缩些许,就是平常男孩的音色,还没走出变声期,“应该十月没过几天吧?”
杨剪点了点头,迎面吹来一片银杏,鲜嫩的绿色,正正好好落在两人中间。
十一月份银杏树上还有这样的叶子吗?
杨剪清楚地记得昨天所见一路的鹅黄,那些树冠比夏天稀疏了不少,在阳光下毫无杂质,还有落在地上的果,脚和车轮碾过去,那些圆润柔嫩的果实也在阳光下迅速腐烂,散发秋日标配的恶臭。
他弯腰捡起那片树叶,身前那位也再度迈起步子,两只手揣在袖子里,好像怕冷。
就这么忽远忽近地又走了一小段,周围都是匆匆的人,还有自行车的铃响,杨剪却无暇看得更细,或者说,梦得更细,他只是盯着那影子,远时能融入早晨浓重的雾霭,近时又触手可及。途径梅兰芳纪念馆时,还差一个路口到校,杨剪又教他停住了。这次是用手,提住书包顶部的把带,他把他拽回自己身前,差点就贴上后背,右手摁住肩膀,把人固定住,左手拉开包链翻找。
还真有学生证,心想事成,一掏就是。照片容貌对得上,九八级六班的字样也清晰。
同班同学。
名叫李白?
“你干嘛!”李白似乎不敢扭头,只敢大叫。
杨剪想看得更具体一点,此刻除去头发和衣服,能看见的只有一截后颈。于是他一边看着那块皮肤,仔细地,目不转睛地,一边把银杏叶插到学生证的塑料套里,平平整整地夹住。啪嗒一声,它坠回李白的书包。
而肩膀上的手抬开之后,李白仍缩着脖子,一动也不敢动。
“你要迟到了。”
杨剪说完这句就飞跑起来,听到身后追逐的脚步。
5.
就算在做梦,学校也是能让人迅速消磨耐心的地方。杨剪认为这一定是日有所思所致,李白都爬到梦里提醒他背蜀道难了。好在这位李白除了名字之外跟那位诗仙毫无重叠之处,只是普普通通地在迟到罚站后跟着他,出现在他的班级里,做他的同桌,掩埋在最后一排,低头在纸上乱划拉,抬头看着黑板发呆,如任何一个头脑空空的同学。
还挺会伪装
当时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存在,自己就能活过这一天。次日在走廊里的加床上醒来,四肢齐全意识正常,他有点意外。本想按照原计划把遗书给写了,就用这个答案起头,还没拿纸笔就想起只能自己支付的账单,忽然又觉得这种矫情很恶心,只得作罢。
现在倒是个好机会。
杨剪拉开书包,先换了张堵鼻子的纸巾,又扯下张草稿纸把它垫在本子的封皮上,单腿曲起来,拨开裤兜里的糖,掏出一支笔。
他写:我要死了,因为我不会止血的毛病。
他写:杨遇秋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死之后她会更胆小,到最后都不敢往前迈一步,给自己找自由。
他写:回想此生,我们一直寄人篱下,她被人侮辱,我无力反抗。
之后又写了好多,对他来说,罗列可能发生的坏事向来没有难度。全是陈述句,全挤满隐形的“不”字。
到最后那句话,他迟疑了一下才落笔,写一遍,还没重读就涂成了黑疙瘩,杨剪从目光到指尖都静止下来,缓缓地嗅闻鼻腔里仿佛被冻硬的腥气。
有些突兀的,他想抽烟,但口袋里只有口香糖,他最终还是把那句话重新写了上去。
4.
所以这串字到底是什么?当它终于完成,也就不再那么重要。杨剪感觉自己像是睡着了。在几天不间断的残喘之后睡了很长一觉,醒来时天刚刚开始发亮,一个人蹲在旁边,比天色还要再暗一些。
“起床了,哥。”他说。
杨剪爬起来,这还是做梦,他想,接下来必然会涌上许多怪异感受,来佐证这一判断——也算是特长吧,杨剪总能在睡时明确地意识到这是梦中,哪怕梦到幼时的村庄,他也不会产生梦魇该有的惊慌。
咬一口舌头就能醒。
这次却失了手。
舌头已经咬疼了,眼前还是这样,除去这个陌生人之外,一切都是那么平常,那声“哥”甚至听来十分顺耳,像习惯。谁是你哥,杨剪没有急于问出口,瞧着那个瘦小的影子捡起地上莫名冒出来的水管漱口冲脸,他也去冲了,水非常冷,嘴里还有口香糖味,他冻得牙疼。接着又瞧见那人蓝黑色校服外面同样没有外套,和他背差不多的尼龙黑包,前后下了十九层楼梯走上大路,也一样空着肚子不吃早饭,始终是理所当然的样子,好像并不知道自己正被怀疑,也没话要问他确认。
只要稍稍放松警惕,杨剪就会产生这一切都很寻常的错觉,就像他们天天这样上学,家就住在楼顶,而自己只是睡得发蒙,暂时忘记了朝夕相处的人。
清醒点儿,杨剪对自己说,这人不会是鬼吧,有种普遍说法是梦里的活人都面容模糊,还有种说法是,鬼都长得美艳。
鬼应该是一直来源于自身的心理现象,问鬼你是谁,无异于问自己你是什么东西,杨剪以前就问过许多遍,他知道那是一定不会得到答案的。
走到宋庆龄故居的高墙外,杨剪停住脚步也停止了观察,“哎,”他叫住他,“今天几号?”
那人缓缓回头,有点困惑的模样,看了他两眼就开始张望,“我不记得了……咱们都好久没上学了,”开口也比那句“哥”要畏缩些许,就是平常男孩的音色,还没走出变声期,“应该十月没过几天吧?”
杨剪点了点头,迎面吹来一片银杏,鲜嫩的绿色,正正好好落在两人中间。
十一月份银杏树上还有这样的叶子吗?
杨剪清楚地记得昨天所见一路的鹅黄,那些树冠比夏天稀疏了不少,在阳光下毫无杂质,还有落在地上的果,脚和车轮碾过去,那些圆润柔嫩的果实也在阳光下迅速腐烂,散发秋日标配的恶臭。
他弯腰捡起那片树叶,身前那位也再度迈起步子,两只手揣在袖子里,好像怕冷。
就这么忽远忽近地又走了一小段,周围都是匆匆的人,还有自行车的铃响,杨剪却无暇看得更细,或者说,梦得更细,他只是盯着那影子,远时能融入早晨浓重的雾霭,近时又触手可及。途径梅兰芳纪念馆时,还差一个路口到校,杨剪又教他停住了。这次是用手,提住书包顶部的把带,他把他拽回自己身前,差点就贴上后背,右手摁住肩膀,把人固定住,左手拉开包链翻找。
还真有学生证,心想事成,一掏就是。照片容貌对得上,九八级六班的字样也清晰。
同班同学。
名叫李白?
“你干嘛!”李白似乎不敢扭头,只敢大叫。
杨剪想看得更具体一点,此刻除去头发和衣服,能看见的只有一截后颈。于是他一边看着那块皮肤,仔细地,目不转睛地,一边把银杏叶插到学生证的塑料套里,平平整整地夹住。啪嗒一声,它坠回李白的书包。
而肩膀上的手抬开之后,李白仍缩着脖子,一动也不敢动。
“你要迟到了。”
杨剪说完这句就飞跑起来,听到身后追逐的脚步。
5.
就算在做梦,学校也是能让人迅速消磨耐心的地方。杨剪认为这一定是日有所思所致,李白都爬到梦里提醒他背蜀道难了。好在这位李白除了名字之外跟那位诗仙毫无重叠之处,只是普普通通地在迟到罚站后跟着他,出现在他的班级里,做他的同桌,掩埋在最后一排,低头在纸上乱划拉,抬头看着黑板发呆,如任何一个头脑空空的同学。
还挺会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