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会光临的地方。
现代生活的便利性无人可挡,淳愚在山里住下了没多久,衣服就渐渐换成了灰黑色系的运动装,但他没剪头发,算是对自己古人身份的一点保留。
每次到城里来,他都会套个障眼法,普通人看他是个一身运动服的文儒美男,只有修行的人才看得到他随意在背心位置扎了道橡皮筋的长头发。
春水悄涨,过去的烽烟消散之后,大家的生活渐入平凡和琐碎,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毕竟照古揽今,这是一个最容易生存和丰衣足食的时代。
一转眼到了7月,今西市迎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酷暑。
气温稳居在40℃迟迟不见回落,市民朋友们受不了,空调没日没夜地开,可就是这样,一部分人还是没扛过这个酷暑,因为人不可能永远都在室内,总有个出门的时刻,突然去世的人口里还并不止是老人,年轻人和孩子也有相当的比例。
统计数据在网上公布的第二天,就迎来了一大波舆论。
网友们各抒己见,为污染为环境忧虑不已,年轻人大肆谴责如今的加班风气,中年人为减负减负、越减负担越重的教育背景下的新生代的健康问题和家庭经济问题团结一致。
这是时代的阵痛,会有形无形地携裹每一个人,余亦勤和杜含章因此进入了继去见冬天的闲暇之后,最忙碌的一个区间。
首先是去世者增多,余亦勤店里的客流明显多了。
其次是避暑圣地因此火爆,各处的山里哪怕不是周末,也乌央乌央的全是帐篷,由此可见一斑,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真正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却没有想象的多。
然后根据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定理,旅游区的怪事层出不穷,为了尽可能的减小事故率,防异办不得不在各处都驻派了人手。
杜含章虽然是个总,但别人对他的定位显然和霸总差了十万八千里,沙安亲自出马,把他请进了省里那座最有名,但也离家最远的山。
他去的山头叫玉铜山,山里气温适宜,早晚还有云景,是个当之无愧的避暑圣地,唯一的缺点就是他在山里,得和余亦勤异地恋。
临走那天,他在玄门那儿换鞋,余亦勤推着拉杆箱在后面排队,准备送他去车库。
杜含章换到一半突然笑了,搞得跟出了门就不能回家了似的说:“我这一去得降温了才回来,你想不想我的?”
余亦勤推着他的小拉杆箱在他后面,反应很平淡:“不想。”
杜含章盯了他一眼,余亦勤这才直抒胸臆,用一副“什么都不是问题”的样子说:“我去看你就行了。”
这个答案严格来说,比想还能加分,杜含章心里愉悦归愉悦,可离别是一种忽如其来的情绪,让他忽然理解了古代那种诗句里那些夸张的表达。
诸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当然不至于那么感性,就是人还没走,就觉得自己会想他。
“我走了。”他右脚往鞋里穿,左手借力似的搭住了余亦勤的腰,其实是别有用心,“不表示一下吗?”
余亦勤微微往前一栽,被他搂了过去,心里明明门儿清,但就是要懂装不懂地抬一下杠:“表示什么?”
他对别人不这样,这一面只会对着杜含章,大概是一种恶趣味的情趣。
杜含章果然挑了下眉,眼里依稀有四个大字:装什么装。
余亦勤发现自己很中意他这种表情,像是把自己没办法,登时乐了,歪着头气息微屏地凑上去,给他表示了一个吻。
两人背后有一块细长条的穿衣镜,镜子里的人影耳鬓厮磨,有种天长地久的意向。
这天上午八点出头,办里派的车到了楼下,杜含章上了车,冒着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冷气泄露的风险,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一边让余亦勤进屋里去,一边老妈子出远门似的,说个不停。
“陆辰要是来找你帮忙,不管帮什么忙你都得跟我说一声,不许诓我。”
“老关那边,你帮我多去看看。”
“记得给我喂鱼,也别犯懒,天天不吃饭。”
……
头顶上正是骄阳烈日,余亦勤被晒得头发丝发烫,脾气却似乎无比温和,听见什么都是“知道了”。
杜含章前脚一走,余亦勤后脚就去了店里,那边刚好有个人来买东西,正要走,赶上他来,催他开了锁,买走了两挂鞭炮。
天气一热,遛狗遛驴子的人也不见了,人行道上空荡荡的,除了扭曲蒸腾的空气。
下午六点半,杜含章到了办事处,给他发了个视频过来,山里明显是另一个温度,余亦勤看他站在露天里,脸上却清清爽爽的就知道了。
杜含章报过平安,接着将镜头换成前置,调着角度地给他看风景。
镜头里的晚霞不算绚烂,云层却是厚而大片的鱼鳞纹,纹路里透着金光,有种祥瑞的感觉。
与天相对的地上,街边全是仿古式的小铺子,卖特产卖工艺品卖小吃,游客们晃来晃去,没有任何人拿着手持的小风扇,因为山里足够凉快。
在从前,这种境况是不可想象的,深山路远,即使靠马,也得日夜兼程十来天才出得去,外人更加难得进来,所以说科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玄学。
“诶~呀,”小高的喟叹不知道从哪个死角里插进视频,“我生平第一次发现了组织的优点,咱这趟哪儿是来出差,这分明是来度假的,啊!”
现代生活的便利性无人可挡,淳愚在山里住下了没多久,衣服就渐渐换成了灰黑色系的运动装,但他没剪头发,算是对自己古人身份的一点保留。
每次到城里来,他都会套个障眼法,普通人看他是个一身运动服的文儒美男,只有修行的人才看得到他随意在背心位置扎了道橡皮筋的长头发。
春水悄涨,过去的烽烟消散之后,大家的生活渐入平凡和琐碎,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毕竟照古揽今,这是一个最容易生存和丰衣足食的时代。
一转眼到了7月,今西市迎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酷暑。
气温稳居在40℃迟迟不见回落,市民朋友们受不了,空调没日没夜地开,可就是这样,一部分人还是没扛过这个酷暑,因为人不可能永远都在室内,总有个出门的时刻,突然去世的人口里还并不止是老人,年轻人和孩子也有相当的比例。
统计数据在网上公布的第二天,就迎来了一大波舆论。
网友们各抒己见,为污染为环境忧虑不已,年轻人大肆谴责如今的加班风气,中年人为减负减负、越减负担越重的教育背景下的新生代的健康问题和家庭经济问题团结一致。
这是时代的阵痛,会有形无形地携裹每一个人,余亦勤和杜含章因此进入了继去见冬天的闲暇之后,最忙碌的一个区间。
首先是去世者增多,余亦勤店里的客流明显多了。
其次是避暑圣地因此火爆,各处的山里哪怕不是周末,也乌央乌央的全是帐篷,由此可见一斑,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真正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却没有想象的多。
然后根据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定理,旅游区的怪事层出不穷,为了尽可能的减小事故率,防异办不得不在各处都驻派了人手。
杜含章虽然是个总,但别人对他的定位显然和霸总差了十万八千里,沙安亲自出马,把他请进了省里那座最有名,但也离家最远的山。
他去的山头叫玉铜山,山里气温适宜,早晚还有云景,是个当之无愧的避暑圣地,唯一的缺点就是他在山里,得和余亦勤异地恋。
临走那天,他在玄门那儿换鞋,余亦勤推着拉杆箱在后面排队,准备送他去车库。
杜含章换到一半突然笑了,搞得跟出了门就不能回家了似的说:“我这一去得降温了才回来,你想不想我的?”
余亦勤推着他的小拉杆箱在他后面,反应很平淡:“不想。”
杜含章盯了他一眼,余亦勤这才直抒胸臆,用一副“什么都不是问题”的样子说:“我去看你就行了。”
这个答案严格来说,比想还能加分,杜含章心里愉悦归愉悦,可离别是一种忽如其来的情绪,让他忽然理解了古代那种诗句里那些夸张的表达。
诸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当然不至于那么感性,就是人还没走,就觉得自己会想他。
“我走了。”他右脚往鞋里穿,左手借力似的搭住了余亦勤的腰,其实是别有用心,“不表示一下吗?”
余亦勤微微往前一栽,被他搂了过去,心里明明门儿清,但就是要懂装不懂地抬一下杠:“表示什么?”
他对别人不这样,这一面只会对着杜含章,大概是一种恶趣味的情趣。
杜含章果然挑了下眉,眼里依稀有四个大字:装什么装。
余亦勤发现自己很中意他这种表情,像是把自己没办法,登时乐了,歪着头气息微屏地凑上去,给他表示了一个吻。
两人背后有一块细长条的穿衣镜,镜子里的人影耳鬓厮磨,有种天长地久的意向。
这天上午八点出头,办里派的车到了楼下,杜含章上了车,冒着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冷气泄露的风险,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一边让余亦勤进屋里去,一边老妈子出远门似的,说个不停。
“陆辰要是来找你帮忙,不管帮什么忙你都得跟我说一声,不许诓我。”
“老关那边,你帮我多去看看。”
“记得给我喂鱼,也别犯懒,天天不吃饭。”
……
头顶上正是骄阳烈日,余亦勤被晒得头发丝发烫,脾气却似乎无比温和,听见什么都是“知道了”。
杜含章前脚一走,余亦勤后脚就去了店里,那边刚好有个人来买东西,正要走,赶上他来,催他开了锁,买走了两挂鞭炮。
天气一热,遛狗遛驴子的人也不见了,人行道上空荡荡的,除了扭曲蒸腾的空气。
下午六点半,杜含章到了办事处,给他发了个视频过来,山里明显是另一个温度,余亦勤看他站在露天里,脸上却清清爽爽的就知道了。
杜含章报过平安,接着将镜头换成前置,调着角度地给他看风景。
镜头里的晚霞不算绚烂,云层却是厚而大片的鱼鳞纹,纹路里透着金光,有种祥瑞的感觉。
与天相对的地上,街边全是仿古式的小铺子,卖特产卖工艺品卖小吃,游客们晃来晃去,没有任何人拿着手持的小风扇,因为山里足够凉快。
在从前,这种境况是不可想象的,深山路远,即使靠马,也得日夜兼程十来天才出得去,外人更加难得进来,所以说科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玄学。
“诶~呀,”小高的喟叹不知道从哪个死角里插进视频,“我生平第一次发现了组织的优点,咱这趟哪儿是来出差,这分明是来度假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