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夜早已深了,但营地里每个帐子都亮着蜡烛,整个营地好像没有一丝困意。
也是,大敌当前,谁睡得着。
他转头冲帐前守卫的士卒道:“小鲁呢?让他进来陪我聊聊天。”
“殿下,您不是早就把鲁将军拨给王大帅作副将了吗?这会儿鲁将军估计还跟着大帅,在议事厅商量对敌之策呢。”
他点点头,就重新又回了帐子,坐回书案前。书是断看不进去的。
他撑着头,盯着书案上摆着的蜡烛,发呆。
烛光一跳,又是一晃,一滴蜡油从烛火根部留了下来,蜿蜒到呈着蜡烛的铜豆上,慢慢凝固。
当时他知晓王砚苏到底受不了和他一样做一个闲官,在京中逍遥快活。王砚苏心里憋闷,他也不好受。他虽是个闲王,但到底是个皇子,手上总有些人脉,他让人务必瞒着王砚苏,偷偷使了些银钱,卖出一些铺子来疏通了些关系,打算将王砚苏抬成一个四品上的武将,让他圆了梦,手握银枪守卫边疆。
谁知那杜文大概是在朝中横行霸道惯了,连个朝中新人都不肯放过,也许是不愿意将一丝兵权交到一个不属于她党的人手里,在皇上就要下旨封官那天,杜文在皇帝面前巧言令色,愣生生在最后一刻将王砚苏的武官换成了凉州太守。
他当时就在殿上,看见那昏庸老儿被那奸臣忽悠地连连叫好,心里凉了半截,他慌乱下向殿外望去,王砚苏站在殿外,身着深绯圆领袍,他垂着头,被头上的乌纱帽挡的满脸阴影,看不清表情。
他后来连着好几日不敢去王砚苏宅子里寻他。
他办了错事,他无法原谅自己。
王砚苏离京前一天夜里,他正在府里花园里坐着看星星赏月亮,一转头,正看见王砚苏拎着两坛酒,立在不远处正定定地看着他。瞧见他望过来,王砚苏将酒坛子拎起来:“殿下,月华酿,尝否?”
那人拎着酒坛,在月光下笑的温柔,好似明天要离京的不是他一般。他看见他笑的那一瞬间,心底里对自己的悔恨竟都放下了。他冲王砚苏点点头,扯开嘴也笑的肆意起来:“好啊,这月华酿该取月光下酒,王大人和我去屋顶共赏月光,可否?”
王砚苏点点头。
他们两个人,晒着月光,站着,看着对方,忽然开始笑的越来越开心,越来越止不住。
顾清让想,为什么前几日自己不去见他呢?
那么俊的一个人,自己怎么舍得不见他呢?
那个晚上发生了很多事。
他和王砚苏在屋顶喝酒吟诗作对,谈天说地笑骂。他扭头看王砚苏时,正巧那人也看着他。那人喝酒喝得脸颊绯红,眼睛里似乎都盛满了酒,他看着看着,就看的醉了。
然后,那人就靠的近了,又近了,再然后,那人的唇就贴了上来。
天旋地转。
后来大约是去了他的寝房,两人又在那里闹到了深夜。
再醒来时,身边站着的就是府里小厮了。小厮边伺候着他洗漱,边告诉他王大人已经出发离京了。大人走的时候叫他几次叫不醒,就吩咐他好好伺候着王爷,让王爷多睡会儿,昨晚也是累的紧了……
头疼。
他揉了揉颞颥。
后来的日子,基本上每个月王砚苏都会给他写信,信里内容无非就是见信安好,见字如晤,他都好,万事都好,所有事情都无恙。
他每次看完信,都冷笑一声,嘟囔一句:“都好还写什么信,好像谁记挂他似的。”
然后将信小心翼翼地装进封里,叫小厮放到枕边那个装信的匣子里去,等他无趣时就拿出来翻看,倒是也能打发时间。
再后来,就到了建英二十二年。
那年秋天立秋早,冷极了,寒气蹭着风从天边刮过来,再透过衣服缝渗进骨子里去,他想着长安冷,那甘凉道怕是冷的待不住人,就让人从东市买了上好的狐狸皮毛做了件裘衣,想着着人给王砚苏送去。
还没安排下去,玉门关就传来了燕军兵临凉州城的消息。
想他多年不理朝事,点卯画卯都不安排他的名了,消息刚从边关传来,第二天他就起了个大早上了朝。
他看见殿上稳稳坐着文椅的老皇帝,举着笏板就奏:“乌木阴率两万精兵兵临凉州,而我大钦因多年边境安稳,凉州守兵不足一万,且又无领兵之将,请陛下派兵驰援。”
老皇帝还没吱声,站在老皇帝不远处的杜文先开了口:“匈奴蛮夷,想他举全国之力也凑不出两万精兵,怕是又跟之前一样,就入城抢劫一番,抢完就走,这次不过将兵卒数目报的大了些,不足为据。”
还没等他开口反击,那殿上高坐的老皇帝就很是赞同奸臣的意见,摆摆手退了朝,赶着回他那后宫让那文氏美人给他新挑的几个宫女作陪。
他咬咬牙,心寒,心里渐渐有了些主意。
那些日子他过的心惊胆战,在朝中到处找人转圜,但杜文毕竟势大,无论他拉了多少人为营,都不能在短短几月扳倒奸臣。他每日不是疏通关系,就是去庙里烧香,不论是佛祖还是神仙,他见庙就拜。
也不知是不是天上的神看他太虔诚,竟降了疫给燕国,生生地让那燕国退了兵。
但这次,总不能还有那般好运气了。
他正琢磨着,就见王砚苏撩开帘子进了帐,脸色阴沉。
王砚苏将披风挂在衣架上,坐在了顾清让的对
也是,大敌当前,谁睡得着。
他转头冲帐前守卫的士卒道:“小鲁呢?让他进来陪我聊聊天。”
“殿下,您不是早就把鲁将军拨给王大帅作副将了吗?这会儿鲁将军估计还跟着大帅,在议事厅商量对敌之策呢。”
他点点头,就重新又回了帐子,坐回书案前。书是断看不进去的。
他撑着头,盯着书案上摆着的蜡烛,发呆。
烛光一跳,又是一晃,一滴蜡油从烛火根部留了下来,蜿蜒到呈着蜡烛的铜豆上,慢慢凝固。
当时他知晓王砚苏到底受不了和他一样做一个闲官,在京中逍遥快活。王砚苏心里憋闷,他也不好受。他虽是个闲王,但到底是个皇子,手上总有些人脉,他让人务必瞒着王砚苏,偷偷使了些银钱,卖出一些铺子来疏通了些关系,打算将王砚苏抬成一个四品上的武将,让他圆了梦,手握银枪守卫边疆。
谁知那杜文大概是在朝中横行霸道惯了,连个朝中新人都不肯放过,也许是不愿意将一丝兵权交到一个不属于她党的人手里,在皇上就要下旨封官那天,杜文在皇帝面前巧言令色,愣生生在最后一刻将王砚苏的武官换成了凉州太守。
他当时就在殿上,看见那昏庸老儿被那奸臣忽悠地连连叫好,心里凉了半截,他慌乱下向殿外望去,王砚苏站在殿外,身着深绯圆领袍,他垂着头,被头上的乌纱帽挡的满脸阴影,看不清表情。
他后来连着好几日不敢去王砚苏宅子里寻他。
他办了错事,他无法原谅自己。
王砚苏离京前一天夜里,他正在府里花园里坐着看星星赏月亮,一转头,正看见王砚苏拎着两坛酒,立在不远处正定定地看着他。瞧见他望过来,王砚苏将酒坛子拎起来:“殿下,月华酿,尝否?”
那人拎着酒坛,在月光下笑的温柔,好似明天要离京的不是他一般。他看见他笑的那一瞬间,心底里对自己的悔恨竟都放下了。他冲王砚苏点点头,扯开嘴也笑的肆意起来:“好啊,这月华酿该取月光下酒,王大人和我去屋顶共赏月光,可否?”
王砚苏点点头。
他们两个人,晒着月光,站着,看着对方,忽然开始笑的越来越开心,越来越止不住。
顾清让想,为什么前几日自己不去见他呢?
那么俊的一个人,自己怎么舍得不见他呢?
那个晚上发生了很多事。
他和王砚苏在屋顶喝酒吟诗作对,谈天说地笑骂。他扭头看王砚苏时,正巧那人也看着他。那人喝酒喝得脸颊绯红,眼睛里似乎都盛满了酒,他看着看着,就看的醉了。
然后,那人就靠的近了,又近了,再然后,那人的唇就贴了上来。
天旋地转。
后来大约是去了他的寝房,两人又在那里闹到了深夜。
再醒来时,身边站着的就是府里小厮了。小厮边伺候着他洗漱,边告诉他王大人已经出发离京了。大人走的时候叫他几次叫不醒,就吩咐他好好伺候着王爷,让王爷多睡会儿,昨晚也是累的紧了……
头疼。
他揉了揉颞颥。
后来的日子,基本上每个月王砚苏都会给他写信,信里内容无非就是见信安好,见字如晤,他都好,万事都好,所有事情都无恙。
他每次看完信,都冷笑一声,嘟囔一句:“都好还写什么信,好像谁记挂他似的。”
然后将信小心翼翼地装进封里,叫小厮放到枕边那个装信的匣子里去,等他无趣时就拿出来翻看,倒是也能打发时间。
再后来,就到了建英二十二年。
那年秋天立秋早,冷极了,寒气蹭着风从天边刮过来,再透过衣服缝渗进骨子里去,他想着长安冷,那甘凉道怕是冷的待不住人,就让人从东市买了上好的狐狸皮毛做了件裘衣,想着着人给王砚苏送去。
还没安排下去,玉门关就传来了燕军兵临凉州城的消息。
想他多年不理朝事,点卯画卯都不安排他的名了,消息刚从边关传来,第二天他就起了个大早上了朝。
他看见殿上稳稳坐着文椅的老皇帝,举着笏板就奏:“乌木阴率两万精兵兵临凉州,而我大钦因多年边境安稳,凉州守兵不足一万,且又无领兵之将,请陛下派兵驰援。”
老皇帝还没吱声,站在老皇帝不远处的杜文先开了口:“匈奴蛮夷,想他举全国之力也凑不出两万精兵,怕是又跟之前一样,就入城抢劫一番,抢完就走,这次不过将兵卒数目报的大了些,不足为据。”
还没等他开口反击,那殿上高坐的老皇帝就很是赞同奸臣的意见,摆摆手退了朝,赶着回他那后宫让那文氏美人给他新挑的几个宫女作陪。
他咬咬牙,心寒,心里渐渐有了些主意。
那些日子他过的心惊胆战,在朝中到处找人转圜,但杜文毕竟势大,无论他拉了多少人为营,都不能在短短几月扳倒奸臣。他每日不是疏通关系,就是去庙里烧香,不论是佛祖还是神仙,他见庙就拜。
也不知是不是天上的神看他太虔诚,竟降了疫给燕国,生生地让那燕国退了兵。
但这次,总不能还有那般好运气了。
他正琢磨着,就见王砚苏撩开帘子进了帐,脸色阴沉。
王砚苏将披风挂在衣架上,坐在了顾清让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