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补贴。
总体来说,宋代官员的俸禄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
正俸包括:
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
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
禄粟——月给,使相200石,场入内班官1石。
加俸主要有:
职钱——给在京职事官,随月支给,是正俸之外的一项固定收入。
职田——给外任差遣官,数额数顷到数十顷不等,“悉免其税”,雇人承佃,按乡原则“课租”收利。
宋代官员的月薪(大概)
官品月俸(贯) 其他收入(贯)
三师 120 240
宰相 300 600
参知政事 200 400
六部尚书 60 120
侍郎 55 110
九卿 45 90
少卿 35 70
赤县县令 30 60
赤县县丞 15 30
另外关于宋代官服,补个常识。
宋代官服分三种: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常用的是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三种。
1、祭服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视事等时的衣着。
2、朝服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另在腰旁挂锦绶,用不同的花纹作官品的区别。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或獬豸冠。并在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
3、公服也称常服,款式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以用色|区别等级,一般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以上用紫色。
(纯粹好奇,这么复杂,会不会有人穿错?)
北宋时,官服大多虽然是朝廷统一发放,但并非量身定制,而是统一裁剪,以防富态的穿不下,自然都往大里做(不知有无大小号之分),这对瘦的人还好,只需把腰带收收紧,但矮的咋办(难道这就是古代进士还须“品貌端正“的原因之一?)不过南宋后期似乎人性化了些,朝廷可以发给布料,由官员自己去寻裁缝做官服。
第7章 称呼
皇帝:外朝用于第三人称,一般称“上”(“皇上”应是明清专供);宫中称“官家”,民间多时亦用此称呼;臣下面圣时,称“陛下”。自称是“朕”,但平常也用“吾”、“我”。
皇后:宫中称“圣人”,向皇帝一般自称为“妾”、“臣妾”、“妾身”。
宫妃:称“娘子”,前可加姓氏,为“某娘子”。自称同上。
公主:帝女称“公主”,帝姊妹称“长公主”,帝姑母称“大长公主”。
王:唐宋一般称“大王”,第二人称可称“殿下”,自称为“小王”,或“吾”、“我”。
王妃:正式称呼为“某王夫人”,或以诰命头衔称之。寻常,可称“某王妃”。
父亲:无论宫中民间,私下皆称“爹爹”。若是皇家父子,朝上,还当君臣相称,彼时儿子应自称“臣”而不是“儿臣”(后者应是戏曲的产物)。
母亲:宫中称呼,皇子皇女皆称嫡母“娘娘”,称非嫡母的生母“姐姐”,称其他宫妃“某娘子”。
父母:大人。
兄弟:皆以“排行+哥”相称,比如二弟称大哥为大哥,但大哥称二弟却非“二弟”,而应是“二哥”!不过作者为避免读者混淆,会在文中区分“哥”、“弟”。
姐妹:皆以“排行+姐”相称,但和上面一样,作者在文中会区分“姐、妹”。
老年男子:“某公”是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某翁”比较寻常,“某老汉”略粗鲁。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青年男子:贵族青年男子,可称“郎君”,寻常外间,有些身份的男子可称“官人”。文人平辈间,一般互称字,或“某兄”,也可以“姓氏+排行+郎”称之,比如“杨四郎”,若要表尊重,可用“排行+丈”,如范仲淹称“六丈”。
女子:年轻的称“娘子”、“小娘子”,年老的“某婆”。自称上,一般为人妇者,向丈夫自称“妾”或“妾身”。寻常女子向外自称应是“奴家”,老妇自称“老身”。
官二代:衙内。
官:唐宋时不称“大人”,因“大人”彼时还是对父母的敬称,所以位高权重的,应称“相公”,普通的,还是称呼其官名,譬如“李少卿”、“张知州”。
宰相:专称为“相公”。
宦官:外称“中官”、“内官”;第二人称,高等宦官可称“大官”或“阁长”;自称,品阶高的宦官向上可自称“臣”,低级宦官自称“小的”、“小人”。
有钱人:员外。员外本是“员外郎”的简称。宋朝中期,因为买官的原因,员外郎逐渐演变成一种对富人的俗称,并不代表真实的官位。
家仆:男的自称“小的”或“小人”;丫鬟侍女自称“婢子”。
妓|女:享有盛名的是“行首”,一般的可称“小姐”
总体来说,宋代官员的俸禄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
正俸包括:
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
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
禄粟——月给,使相200石,场入内班官1石。
加俸主要有:
职钱——给在京职事官,随月支给,是正俸之外的一项固定收入。
职田——给外任差遣官,数额数顷到数十顷不等,“悉免其税”,雇人承佃,按乡原则“课租”收利。
宋代官员的月薪(大概)
官品月俸(贯) 其他收入(贯)
三师 120 240
宰相 300 600
参知政事 200 400
六部尚书 60 120
侍郎 55 110
九卿 45 90
少卿 35 70
赤县县令 30 60
赤县县丞 15 30
另外关于宋代官服,补个常识。
宋代官服分三种: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常用的是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三种。
1、祭服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视事等时的衣着。
2、朝服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另在腰旁挂锦绶,用不同的花纹作官品的区别。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或獬豸冠。并在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
3、公服也称常服,款式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以用色|区别等级,一般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以上用紫色。
(纯粹好奇,这么复杂,会不会有人穿错?)
北宋时,官服大多虽然是朝廷统一发放,但并非量身定制,而是统一裁剪,以防富态的穿不下,自然都往大里做(不知有无大小号之分),这对瘦的人还好,只需把腰带收收紧,但矮的咋办(难道这就是古代进士还须“品貌端正“的原因之一?)不过南宋后期似乎人性化了些,朝廷可以发给布料,由官员自己去寻裁缝做官服。
第7章 称呼
皇帝:外朝用于第三人称,一般称“上”(“皇上”应是明清专供);宫中称“官家”,民间多时亦用此称呼;臣下面圣时,称“陛下”。自称是“朕”,但平常也用“吾”、“我”。
皇后:宫中称“圣人”,向皇帝一般自称为“妾”、“臣妾”、“妾身”。
宫妃:称“娘子”,前可加姓氏,为“某娘子”。自称同上。
公主:帝女称“公主”,帝姊妹称“长公主”,帝姑母称“大长公主”。
王:唐宋一般称“大王”,第二人称可称“殿下”,自称为“小王”,或“吾”、“我”。
王妃:正式称呼为“某王夫人”,或以诰命头衔称之。寻常,可称“某王妃”。
父亲:无论宫中民间,私下皆称“爹爹”。若是皇家父子,朝上,还当君臣相称,彼时儿子应自称“臣”而不是“儿臣”(后者应是戏曲的产物)。
母亲:宫中称呼,皇子皇女皆称嫡母“娘娘”,称非嫡母的生母“姐姐”,称其他宫妃“某娘子”。
父母:大人。
兄弟:皆以“排行+哥”相称,比如二弟称大哥为大哥,但大哥称二弟却非“二弟”,而应是“二哥”!不过作者为避免读者混淆,会在文中区分“哥”、“弟”。
姐妹:皆以“排行+姐”相称,但和上面一样,作者在文中会区分“姐、妹”。
老年男子:“某公”是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某翁”比较寻常,“某老汉”略粗鲁。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青年男子:贵族青年男子,可称“郎君”,寻常外间,有些身份的男子可称“官人”。文人平辈间,一般互称字,或“某兄”,也可以“姓氏+排行+郎”称之,比如“杨四郎”,若要表尊重,可用“排行+丈”,如范仲淹称“六丈”。
女子:年轻的称“娘子”、“小娘子”,年老的“某婆”。自称上,一般为人妇者,向丈夫自称“妾”或“妾身”。寻常女子向外自称应是“奴家”,老妇自称“老身”。
官二代:衙内。
官:唐宋时不称“大人”,因“大人”彼时还是对父母的敬称,所以位高权重的,应称“相公”,普通的,还是称呼其官名,譬如“李少卿”、“张知州”。
宰相:专称为“相公”。
宦官:外称“中官”、“内官”;第二人称,高等宦官可称“大官”或“阁长”;自称,品阶高的宦官向上可自称“臣”,低级宦官自称“小的”、“小人”。
有钱人:员外。员外本是“员外郎”的简称。宋朝中期,因为买官的原因,员外郎逐渐演变成一种对富人的俗称,并不代表真实的官位。
家仆:男的自称“小的”或“小人”;丫鬟侍女自称“婢子”。
妓|女:享有盛名的是“行首”,一般的可称“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