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8

“有些费力。”
  “无趣。”
  “尚可。”
  “费时。”
  看到“只有二郎可行。”时,宣和默默又将书扣了回去,信息量有点大,这书的上一任主人,看来不但都试过,还不止同一个人试过。
  宣和有些惊叹于加娜仁的本事了,这样的书竟然也能拿手。
  不过想想她平日里的作风,或许是他们一起交流过吧。
  宣和将书收好了开始思考谢淳的问题。
  首先,毋庸置疑,他看过了。
  原本宣和是有些生气的,放在他的桌上,那就是他的私人领域,但现在他有点顾不上这个了。
  这书上有些笔记,谢淳应该多少认得他的字,这上头的字说不上有多好看,宣和虽然不爱练,但好歹也是名师教出来的,比这个强多了,不怕谢淳认错。
  问题是,正常人即便是要看要收藏也不会找一本带笔记的,这看起来更像是要学习。
  他学来做什么?
  这又不是一个人的事,他若真要实践,除了谢淳,还能找谁,真找了别人,那人还能有命在吗?
  宣和有些懊恼,他就不该对加娜仁放下戒心,眼下追悔莫及。
  忽然,宣和动作顿住,这个人仿佛静止一般,他想到了另一种可能,谢淳会不会是,故意露出破绽让他发现的?
  告诉他:我看过了。
  万一谢淳以为他在暗示什么?
  宣和向后靠在椅背上,深深呼出一口气。
  得找个机会试探一番,顺便也解释清楚,不明不白的,吃亏的是他。
  偏偏谢淳迟迟不回来。
  宣和看着乌压压的天,愈发烦闷起来。
  今天又在下雨,入春以来,雨几乎没有停过,江南也没有这样多的雨吧?
  寒冬迟迟不去,好容易盼来了春天却总也不见晴,都说春雨贵如油,今年这春雨却不大值钱,太多了。
  大雍重农,百姓靠天吃饭,这类天灾便格外敏感。只是此时还有不少人将天象与天子勾连,道是先帝驾崩,今年才这样多雨。
  宣和不知道谢淳在这中间做了什么手脚,要知道原书中这都是老二继位之后的事,他那皇帝当得名不正言不顺的,京中流言传得沸沸扬扬,总结来说不过四个字,新君无德。
  新君无德,上天都看不过去了。
  冬日下的雪,还积在那没化净,春日又是接连不断的雨,春汛怕是不好过。
  许多人都不知道,谢淳登基第二日就召了众臣议事,各地江河水位普遍要比往年高出不少,有些准备需要提前做
  如此一来谢淳便事多,近来还安排了内阁留人在宫中夜宿值班,他自己也回得晚。
  许多时候宣和在他回来之前就睡了。
  朝臣也觉出点新君同先帝的差别来,大约是年轻,又没有妻妾子嗣,谢淳精力更充沛,虽不像先帝那般游刃有余,从开始摄政到现在登基,没出过什么差错。
  大雍如今已是盛世,不求君主多贤明,能稳定江山就是最大的功绩。
  宣和若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定然会笑一笑,谢淳的野心,怎么可能只是这样?
  快到晚膳时间了,谢淳又差了人回来说在养心殿用膳,放在平时宣和听过就算,谢河村在哪吃关他什么事。但今天他忍不住多想,不知道谢淳是什么时候看的这书,前两日也没看出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会是今天才看的吧?
  不回来是在避着他吗?
  话又说回来,明明已经登基了,这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还不住养心殿,仍旧宿在东宫。
  因而宣和并不急,左右晚上是要回来睡的。
  来传话的人是个太监,还是御书房的秉笔太监,陛下对秦王的态度他看在眼中也瞧出些端倪,绝对不会是兄弟。
  他见过兄友弟恭见过兄弟亲如一人,却没有这般小心珍重的,秦王又不是什么瓷娃娃需要这样小心呵护。
  况且谢淳的小心不仅体现在日常的关照上,更体现在态度上,每日不回东宫都要找人传话,此外极少召见秦王,不是不重视,而是,有事的时候陛下会亲自去找他。
  皇帝在秦王面前,没有半点帝王的架子。
  皇帝都不摆架子的人,他一个太监摆什么谱?能走到这一步,李公公不但很有自知之明,还很会替主子办事。
  他来传话,不单单是说陛下今日要在养心殿传膳,还邀请宣和去。
  “他说的?”
  李公公敢说这话是因为秦王若真去了陛下绝不会罚他说不定还会赏,但谢淳确实没说过这话,他要是应下了那就是假传圣旨了,这是另一回事。
  他谄笑着:“奴才想着殿下若去了,圣上定然是十分欣喜的。”
  宣和便息了要过去的心,还是等谢淳回来吧。
  “哪位大人在?”
  “回殿下的话,是洪阁老。”
  那多半是在说灾情了,不知出了什么事。
  宣和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比任何人都关注这事。杂货铺沟通南北,凭借着藏书楼又能同当地的士人搭上话,消息传递起来倒是又快又准。
  原本是疏浚河道,清淤的好时候,如今不少地方却在临时征发徭役加固堤坝。
  许多地方物价已经开始有些变化了,这是有人在囤货。现在常价买入,将来高价卖出,即便没有灾情,看今年的这气候,粮价也是要涨的,赚多赚少的区别罢了,总不至于亏本。
  商人逐利,利益当前,不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