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登机前母亲忍不回去的泪水,当时他觉得是不必要的,现在想起来他只恨自己怎么那么早就背着包进去安检了。他们到得早,为什么不跟父母多待上一会儿。第一次住校,和室友之间为了熄灯时间、洗漱顺序、电脑音量时不时就能口角几句或者冷场半天。高数书翻起来跟天书一样,他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自量力的选错了专业……
不知道初恋同学是不是也和他一样。向往着全新的起点,在新环境里却没有过上和设想相符的生活。他们一早一晚互发短信,一周一次电话。他加入了一个漫研社,得到了一个FTP地址和下载的用户名、密码。上课、自习之外,他几乎粘在了电脑屏幕面前,甚至在封闭的校园网发掘出某些无法监控的神秘空间。比如说,彩虹社的大门。
他明白了,自己是不一样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被剥去的特殊性并没让他感到失望,他找了属于自己或者说自己属于的那个圈子,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日后的无底线小分队在相识之初玩过一次真心话大冒险,他被问了一个问题。
有男朋友了吗?
他一时竟无法言语。不是他不愿意跟别人提初恋同学,只是他实在无法把他定义成通常意义上的男朋友。
他们曾经肢体交缠,曾经如对自己的手脚一样熟悉对方敏感处被触碰时的反应。可他们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约会,在外面用餐,单独去看电影,或者互换礼物。明明那么血肉丰富的过去在这个名词面前苍白下来。他徒劳的张口,突然有种想要放声大哭的冲动。
几天后,他再次跟初恋同学通电话。初恋同学在电话那头抱怨着,白衬衫的领口怎么这么难洗。他调侃着,像对着一个结交多年的哥们儿,这么笨,赶紧找个女朋友帮你洗吧。初恋同学顺畅的接下去,真找了女朋友,才舍不得让她洗的。
他像被人重重的打了一拳,脑子里嗡嗡作响。初恋同学好像继续在说话,但他什么也没听清。他把电话切掉,删掉初恋同学所有的联系方式,关机了。
那通电话成了他们之间最后的交流。
之后的整个大学和研究生时代,他花在漫研社上的时间,远超过彩虹社。在声色俱全的屏幕面前,他不悲不喜的长了一岁,又长了一岁,反正已经不够资格驾驶巨型机器人拯救人类了。
他工作了。
第3章
工作后的前几年,他过着从任何角度看都相当抠门的生活。
每天下班后,从地铁站口回租的单元房路上,他会在沿街地摊上挑一把看起来不那么蔫的青菜,拎回去和冰箱里周末提前买好的鸡蛋配一起炒盘菜。他经常出差,也喜欢出差。出差多好!住的酒店比租的房子条件好,三餐可报销,遇上客户招待吃得更好。还有差补!他举着计算器一顿猛敲,觉得再划算不过了。
周末、放假,家里安排的相亲,能拒就拒。好容易闲下来,他更愿意和朋友待着。
无底线小分队里除了他,八卦一个接一个。朋友们从想着解决他的个人问题,发展到关心他的个人生理问题,最后只能由着他去了。
是不是还忘不掉当年那个人?
他也被这么问过。
当然不是。他真没怎么想起过初恋同学。他爱过他,在连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想成为怎样的人都不清楚的时候。可他变了。他之后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做过的项目,结识的人,所有这一切聚在他身上加总起来,让他长成了自己少年时代无法预想到的人。又怎么能要求,他继续去爱当初的那个人。
这也是好的。在对生活毫无杂念一心只想读书的时候,去爱一个人。
直到他大学毕业,他出生、长大的城市才开了第一家肯德基。到现在,还没有一家星巴克。对物质诱惑毫无鉴赏力,甚至连附加着消费观念的约会都无从谈起,他只是真心的喜欢着初恋同学,而且和他在一起过。
在最纯粹也没法复杂的年纪,可能耗尽了他这辈子的爱情。
在他工作后的第三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真要一个人过一辈子。他心理上已经这么武装了起来,生理上也可以自己解决的。只剩在经济上,弹药也要备足了。他审视了一下现在的工作,觉得还算清闲。于是他在简历里加上这么一句:“可以在高强度环境下高效工作”,准备跳槽了。
新工作来得很快。面试他的合伙人对他非常满意。工作也符合他的预期,钱多事多,业内出了名的工作一年抵两年。他递了辞呈,养了一个月,走马上任。
是家项目导向的事务所。他上班第一周就上了个尽职调查项目。最终报告是英文的。他加班写完了第一稿。老板又指派手下最得力的美国人和他一起做修改。
那是他和外国小哥的第一个项目。
他之前的单位,虽然也号称以英文为工作语言,其实就在是一大堆中国人之间,写不清楚,打个电话也就问明白了。所以当没有参加现场尽调,充满各种问题的小哥一次次出现在他面前,他吃力的解释着,几乎快翻白眼儿了。
好在小哥很快就意识到他的无计可施,拍着胸脯跟他说,你讲中文,我听得懂。他如释重负,把一开始想趁机练练口语的念头抛到脑后。
他后来才知道,小哥大学就在中国交流过两年,学了中文,可以地道的发儿化音,也能分
不知道初恋同学是不是也和他一样。向往着全新的起点,在新环境里却没有过上和设想相符的生活。他们一早一晚互发短信,一周一次电话。他加入了一个漫研社,得到了一个FTP地址和下载的用户名、密码。上课、自习之外,他几乎粘在了电脑屏幕面前,甚至在封闭的校园网发掘出某些无法监控的神秘空间。比如说,彩虹社的大门。
他明白了,自己是不一样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被剥去的特殊性并没让他感到失望,他找了属于自己或者说自己属于的那个圈子,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日后的无底线小分队在相识之初玩过一次真心话大冒险,他被问了一个问题。
有男朋友了吗?
他一时竟无法言语。不是他不愿意跟别人提初恋同学,只是他实在无法把他定义成通常意义上的男朋友。
他们曾经肢体交缠,曾经如对自己的手脚一样熟悉对方敏感处被触碰时的反应。可他们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约会,在外面用餐,单独去看电影,或者互换礼物。明明那么血肉丰富的过去在这个名词面前苍白下来。他徒劳的张口,突然有种想要放声大哭的冲动。
几天后,他再次跟初恋同学通电话。初恋同学在电话那头抱怨着,白衬衫的领口怎么这么难洗。他调侃着,像对着一个结交多年的哥们儿,这么笨,赶紧找个女朋友帮你洗吧。初恋同学顺畅的接下去,真找了女朋友,才舍不得让她洗的。
他像被人重重的打了一拳,脑子里嗡嗡作响。初恋同学好像继续在说话,但他什么也没听清。他把电话切掉,删掉初恋同学所有的联系方式,关机了。
那通电话成了他们之间最后的交流。
之后的整个大学和研究生时代,他花在漫研社上的时间,远超过彩虹社。在声色俱全的屏幕面前,他不悲不喜的长了一岁,又长了一岁,反正已经不够资格驾驶巨型机器人拯救人类了。
他工作了。
第3章
工作后的前几年,他过着从任何角度看都相当抠门的生活。
每天下班后,从地铁站口回租的单元房路上,他会在沿街地摊上挑一把看起来不那么蔫的青菜,拎回去和冰箱里周末提前买好的鸡蛋配一起炒盘菜。他经常出差,也喜欢出差。出差多好!住的酒店比租的房子条件好,三餐可报销,遇上客户招待吃得更好。还有差补!他举着计算器一顿猛敲,觉得再划算不过了。
周末、放假,家里安排的相亲,能拒就拒。好容易闲下来,他更愿意和朋友待着。
无底线小分队里除了他,八卦一个接一个。朋友们从想着解决他的个人问题,发展到关心他的个人生理问题,最后只能由着他去了。
是不是还忘不掉当年那个人?
他也被这么问过。
当然不是。他真没怎么想起过初恋同学。他爱过他,在连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想成为怎样的人都不清楚的时候。可他变了。他之后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做过的项目,结识的人,所有这一切聚在他身上加总起来,让他长成了自己少年时代无法预想到的人。又怎么能要求,他继续去爱当初的那个人。
这也是好的。在对生活毫无杂念一心只想读书的时候,去爱一个人。
直到他大学毕业,他出生、长大的城市才开了第一家肯德基。到现在,还没有一家星巴克。对物质诱惑毫无鉴赏力,甚至连附加着消费观念的约会都无从谈起,他只是真心的喜欢着初恋同学,而且和他在一起过。
在最纯粹也没法复杂的年纪,可能耗尽了他这辈子的爱情。
在他工作后的第三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真要一个人过一辈子。他心理上已经这么武装了起来,生理上也可以自己解决的。只剩在经济上,弹药也要备足了。他审视了一下现在的工作,觉得还算清闲。于是他在简历里加上这么一句:“可以在高强度环境下高效工作”,准备跳槽了。
新工作来得很快。面试他的合伙人对他非常满意。工作也符合他的预期,钱多事多,业内出了名的工作一年抵两年。他递了辞呈,养了一个月,走马上任。
是家项目导向的事务所。他上班第一周就上了个尽职调查项目。最终报告是英文的。他加班写完了第一稿。老板又指派手下最得力的美国人和他一起做修改。
那是他和外国小哥的第一个项目。
他之前的单位,虽然也号称以英文为工作语言,其实就在是一大堆中国人之间,写不清楚,打个电话也就问明白了。所以当没有参加现场尽调,充满各种问题的小哥一次次出现在他面前,他吃力的解释着,几乎快翻白眼儿了。
好在小哥很快就意识到他的无计可施,拍着胸脯跟他说,你讲中文,我听得懂。他如释重负,把一开始想趁机练练口语的念头抛到脑后。
他后来才知道,小哥大学就在中国交流过两年,学了中文,可以地道的发儿化音,也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