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馆打电话回来,吞吞吐吐说这边有个什么烟画,他看着很好,想带回家去。冠太太当时正约了堂姐堂妹姨表嫂几个女客在家打小牌,趁着占上风的当口抽空接了这通电话,口气也格外轻快且通情达理“既如此,就带回来又何妨?”
冠太太没太细琢磨这名字的意味,只想着南方人杰地灵富饶地,有版画,有石画,有粉彩画……这烟画,大概也是那里的什么艺术。反正是幅画嘛,左不过也就是贵点,带回来搁家里存着倒也无妨。及至冠老爷到家,通情达理的冠太太发现所谓“烟画”竟是个大活人的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绝无把人再退回堂子里去的可能了。
新姨太太既已成了冠家的一员,再叫着这般风尘的名字便不得体了。冠老爷为人最洋气,给家人都起了英文名字,平常在人前就把自己的太太称作“玛丽”,如今有了姨太太也一视同仁,给她取了英文名字“露西”。
这样一来,“烟画”这个花名便正式成了一段无人提及的陈年旧事,可以在冠家的家史里埋藏不谈了。而至于姨太太的本名是什么,这本身就无关紧要亦无需多问——因为那名字在她的日常交际中绝用不到,已经成了类似智齿和阑尾一类的进化残留下的附属物。那名字在冠家出现只有过一次:某日女佣从信箱中取出来只写着“唐来弟收”的棕色信封,愣了一愣,第一反应是“查无此人”。幸而姨太太与约来做客的女伴恰从外面谈笑着进来,看到这信,忙笑说“这是给我的,从老家寄来的。”那封信才得以免遭一番平白被退回邮局的颠沛之苦。
她约来的女伴郦妃瞟见信上的名字,却不禁一笑“你怎么倒用回这个名儿了?不记得姨娘说的吗?取个好名字可是头等要紧呢。” 她俩原是同行交情,杭州堂子里的旧相识,一个屋檐下头同吃同住有过好些年。烟画比郦妃大个三四岁,名声更早响亮起来,也就更早离开那地方,随着冠老爷到北京来了。在异乡再度碰到郦妃是烟画所从未料到的,想不到郦妃后来到底也没能如愿嫁入在余杭数一数二的那户丝绸富商家,而是另寻他人,最后跟着丈夫也搬来了北平。
像她们这样南方堂子里出来的女子在北边熟人不多,可参加的交往自然也有限。于是互相之间往来交谈,竟比从前还要更亲厚些。这才真正应和了她俩人最先的名字:一个迎弟,一个来弟,听着活像是亲姐俩。
“迎弟”这个名字是怎样起的露西不好多问,郦妃从来避讳这本名,说像乡下呆头呆脑的土丫头。反正她自己叫做“来弟”是因为家里人求子心切,不幸生了个女儿,便取个名字抛砖引玉,意思是赶紧把弟弟引来。最后家里到底有没有“弟”来露西还真不知道,实在是太久没有与家里联系过了。至少当初她给卖到堂子里去的时候是还没有。露西有的时候想,后来若是真的来了弟弟该给取名“去娣”才是。又对仗,又真实,且脱俗好记。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嫌弃归嫌弃,真要收信的时候,还是这个名字用着方便,可以对人说是从我老家寄来的信,省得他们老东问西问的。”露西这样对郦妃解释。郦妃用眼角余光溜见信封上署着一个小小的字母“M”。
她多年在堂子里养成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闲不住的好奇心被完完全全激发起来,在跟着露西进房间喝茶的一路上,心下一直忍不住在琢磨这个“M”所代表的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寄信的不肯好好署名,收信的又不愿被人多问呢?这里头一定有件不能被人知道的秘密。瞧她把信捏得那么紧,倒像是攥着什么宝贝怕被人抢去了似的。信封上“唐来弟”三个字的笔划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应当是男子写的,又不是她家里人,那难道……是有了秘密情人?郦妃往露西脸上看去,希望能从表情中揣测出什么事实。后者正毫不知情地微微抿着嘴角,看似平静的神情之下悄悄包含着一种愉悦与暗喜。似乎幸福正延着她拿信的指尖流向全身。另一个不太寻常的迹象也同样印证了郦妃的揣测:露西在走向房间之后并没有立即将信拆开,而是装若不经意地将其塞在书架上一大叠电影画报的后面,用那堆杂志完完全全信封掩饰起来,而后转身去拿点心和茶杯。
若是平常朋友的信,她又何需这样避讳呢?上回她那个朋友谭小姐给她写信来的时候,她不就立即拆开读了吗?何况,眼下不正是她再展示一次那套上月生日时候冠老爷送她的银拆信刀和彩玻璃镇纸的绝好机会吗?她这时竟还能耐得住性子在泡茶!看来是绝不打算向任何人提起M先生了。不知那究竟是马先生呢?还是孟先生?或者该不会是个外文名吧,打头的字母是M?
“前天才买的花生酥糖,正好配着茶吃点吧。”露西把一只八角盒子摆在小木几上,冲她的客人笑了笑“咱们一同说说话,我这心里才不那么憋闷了。天天在这屋子里,可真是无事可做,还总要看那几位太太小姐使性子摆脸色。”她冲着屋外努了努嘴,翻开桌子上的一本画报给郦妃看她此前随手用铅笔在上面的涂鸦:三张尖尖的脸,都长着两撇又细又尖的眉毛,眉梢简直淡成了一条线“瞧,成天做脸色,把眉毛都给累瘦了。”
郦妃陪着她取笑了一阵,末了还是
冠太太没太细琢磨这名字的意味,只想着南方人杰地灵富饶地,有版画,有石画,有粉彩画……这烟画,大概也是那里的什么艺术。反正是幅画嘛,左不过也就是贵点,带回来搁家里存着倒也无妨。及至冠老爷到家,通情达理的冠太太发现所谓“烟画”竟是个大活人的时候,一切都为时已晚,绝无把人再退回堂子里去的可能了。
新姨太太既已成了冠家的一员,再叫着这般风尘的名字便不得体了。冠老爷为人最洋气,给家人都起了英文名字,平常在人前就把自己的太太称作“玛丽”,如今有了姨太太也一视同仁,给她取了英文名字“露西”。
这样一来,“烟画”这个花名便正式成了一段无人提及的陈年旧事,可以在冠家的家史里埋藏不谈了。而至于姨太太的本名是什么,这本身就无关紧要亦无需多问——因为那名字在她的日常交际中绝用不到,已经成了类似智齿和阑尾一类的进化残留下的附属物。那名字在冠家出现只有过一次:某日女佣从信箱中取出来只写着“唐来弟收”的棕色信封,愣了一愣,第一反应是“查无此人”。幸而姨太太与约来做客的女伴恰从外面谈笑着进来,看到这信,忙笑说“这是给我的,从老家寄来的。”那封信才得以免遭一番平白被退回邮局的颠沛之苦。
她约来的女伴郦妃瞟见信上的名字,却不禁一笑“你怎么倒用回这个名儿了?不记得姨娘说的吗?取个好名字可是头等要紧呢。” 她俩原是同行交情,杭州堂子里的旧相识,一个屋檐下头同吃同住有过好些年。烟画比郦妃大个三四岁,名声更早响亮起来,也就更早离开那地方,随着冠老爷到北京来了。在异乡再度碰到郦妃是烟画所从未料到的,想不到郦妃后来到底也没能如愿嫁入在余杭数一数二的那户丝绸富商家,而是另寻他人,最后跟着丈夫也搬来了北平。
像她们这样南方堂子里出来的女子在北边熟人不多,可参加的交往自然也有限。于是互相之间往来交谈,竟比从前还要更亲厚些。这才真正应和了她俩人最先的名字:一个迎弟,一个来弟,听着活像是亲姐俩。
“迎弟”这个名字是怎样起的露西不好多问,郦妃从来避讳这本名,说像乡下呆头呆脑的土丫头。反正她自己叫做“来弟”是因为家里人求子心切,不幸生了个女儿,便取个名字抛砖引玉,意思是赶紧把弟弟引来。最后家里到底有没有“弟”来露西还真不知道,实在是太久没有与家里联系过了。至少当初她给卖到堂子里去的时候是还没有。露西有的时候想,后来若是真的来了弟弟该给取名“去娣”才是。又对仗,又真实,且脱俗好记。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嫌弃归嫌弃,真要收信的时候,还是这个名字用着方便,可以对人说是从我老家寄来的信,省得他们老东问西问的。”露西这样对郦妃解释。郦妃用眼角余光溜见信封上署着一个小小的字母“M”。
她多年在堂子里养成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闲不住的好奇心被完完全全激发起来,在跟着露西进房间喝茶的一路上,心下一直忍不住在琢磨这个“M”所代表的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寄信的不肯好好署名,收信的又不愿被人多问呢?这里头一定有件不能被人知道的秘密。瞧她把信捏得那么紧,倒像是攥着什么宝贝怕被人抢去了似的。信封上“唐来弟”三个字的笔划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应当是男子写的,又不是她家里人,那难道……是有了秘密情人?郦妃往露西脸上看去,希望能从表情中揣测出什么事实。后者正毫不知情地微微抿着嘴角,看似平静的神情之下悄悄包含着一种愉悦与暗喜。似乎幸福正延着她拿信的指尖流向全身。另一个不太寻常的迹象也同样印证了郦妃的揣测:露西在走向房间之后并没有立即将信拆开,而是装若不经意地将其塞在书架上一大叠电影画报的后面,用那堆杂志完完全全信封掩饰起来,而后转身去拿点心和茶杯。
若是平常朋友的信,她又何需这样避讳呢?上回她那个朋友谭小姐给她写信来的时候,她不就立即拆开读了吗?何况,眼下不正是她再展示一次那套上月生日时候冠老爷送她的银拆信刀和彩玻璃镇纸的绝好机会吗?她这时竟还能耐得住性子在泡茶!看来是绝不打算向任何人提起M先生了。不知那究竟是马先生呢?还是孟先生?或者该不会是个外文名吧,打头的字母是M?
“前天才买的花生酥糖,正好配着茶吃点吧。”露西把一只八角盒子摆在小木几上,冲她的客人笑了笑“咱们一同说说话,我这心里才不那么憋闷了。天天在这屋子里,可真是无事可做,还总要看那几位太太小姐使性子摆脸色。”她冲着屋外努了努嘴,翻开桌子上的一本画报给郦妃看她此前随手用铅笔在上面的涂鸦:三张尖尖的脸,都长着两撇又细又尖的眉毛,眉梢简直淡成了一条线“瞧,成天做脸色,把眉毛都给累瘦了。”
郦妃陪着她取笑了一阵,末了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