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9

的乐器配乐,就等池凛开嗓唱一段。
  彭梓媛眼前一黑,大事不妙。
  而楼觅一点都不慌,这回儿望向池凛,问她:
  “你ok吗?”
  池凛严肃着脸道:“Fine。”
  楼觅见她深沉,完全没想到会突然来这么一句,没绷住,噗地一声笑了。
  楼奶奶有点担心地看向楼爷爷,楼爷爷镇定自若,甚至开始帮忙选曲目了。
  闫爷爷见他们半天选不出个合适的,“哎”了一声道:
  “你们怎么这么费劲呐,既然是天才,当然要选最难的。就选<上京杂谈>吧。”
  一听老闫要选《上京杂谈》,就知道他是下了决心要为难一下小朋友。
  《上京杂谈》算是丹州剧里面最难的,无论是咬字吐音还是行腔都太古色,非常讲究。
  它主要讲述了京师上京当地一些稀奇事,通过一件件小事铺开了上京繁华全貌。
  演员只有一位,需要模仿各性别年龄以及个性的人物交谈,情节到了后半段还有一出急转直下,落到最低谷之后再一个高调,一直冲到结束。
  在这部剧里,顿挫急徐和情绪的拿捏都需要相当的火候。
  不到二十分钟的剧变化无穷,极其考验演员的水准。
  别说是没登过台的业余小朋友,就是很多职业演员都有将其演砸的风险,所以大家能避开《上京杂谈》就避开。
  另外一位爷爷看不过去了,对老闫说:“这剧不行吧,你这也太为难人家小孩了。”
  闫爷爷深以为然地点头,问池凛:
  “小朋友,你听说过这部剧吧?”
  池凛点头。
  “那你应该知道此剧有多难。如果你觉得唱不了的话,咱们换了就是。”
  池凛淡笑道:“不用换。”
  闫爷爷提高了声音:“行!痛快人!就来这上京杂谈!”
  票友里会乐器的大有人在,今晚是来唱戏的,自然都带着。
  这回没人怂恿威逼,楼觅自个儿拿来二胡,混进了伴奏的队伍里。
  闫爷爷和何奶奶喝着茶水,悠然等着表演。
  楼力行和彭梓媛没处儿坐,家里但凡能坐的地方都被长辈们坐满了。他俩跟着年纪稍微小一些的围着圈站着。
  彭梓媛凝视站在人群最中间的池凛,特别担心。
  楼力行握住她的手,轻轻安抚她。
  其实一开始要池凛当着一众爷爷奶奶的面唱丹州剧,楼力行也是很担忧的。
  但是……
  楼力行看向他爸。
  老楼从头到尾神闲气定,无论闫爷爷说什么他都丝毫不生气,就乐呵呵的。
  楼力行太了解自己爸爸了。
  他爸在特别有把握的时候便是这样。
  楼力行相信老楼的判断。
  此时的池凛心里想着什么,楼觅一点都看不出来。
  她双眼看着阳台的方向开嗓准备。
  已经记不清从那一刻起,楼觅开始看不透这孩子。
  这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超出她的想象。
  以前只觉得池凛烦人,管她是方是扁,只想离她越远越好。
  可如今的池凛身怀宝藏,每一天都在给楼觅惊喜。
  还有什么是她不会的吗?
  音乐起,池凛真的听到了熟悉的旋律。
  这一刻最让她感慨的是,听到的琴声和记忆中无比熟悉的《上京杂谈》没有太大的出入。
  这《上京杂谈》跨越了数百年,换了乐器换了场面,却依旧富有生命力,几乎在琴弦拨动的那一刻,池凛心潮已然澎湃。
  跟着乐曲声,她仿佛踏上了上京青石板路,在姐姐温柔的带领下,走在家乡的老街老桥。
  池凛第一声出来,让闫爷爷本来耷拉着的眼睑瞬时睁开了。
  何奶奶也愣住了,想要送到嘴里的茶杯登时停滞在半空,完完全全被池凛吸引去。
  没想到池凛是真会唱,一上来气运丹田真嗓开场,真嗓与假嗓于行腔时行云流水地衔接,很快就将整个场景铺开。
  楼觅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池凛,手中的二胡琴弓也愈发滚烫。
  对,就是这个味道!
  老楼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几乎跟着唱起来。
  乡音萦绕在池凛耳边,父亲仿佛站在池府后院那布满青苔的石阶上,挥毫泼墨。
  院外时不时经过的车马声、人声,以及皇城的钟声,不断冲入池凛的脑海中。
  这座属于池凛的城池,跟随着她古老的腔调,于在场的每个人脑海里徐徐展开。
  池凛咬字神准,唱腔也别有一番韵味,换气竟见鬼的娴熟。
  除了嗓子有些发紧,看上去平日里的确没怎么吊嗓子没怎么练习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挑不出毛病来。
  闫爷爷听着听着慢慢站起身来,靠近池凛。
  他不想错过这精彩表演的任何一个细节。
  池凛完全没去在意周围的情况,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杂谈后半段节奏渐快,直到最后如起飞一般。
  楼觅拉着二胡拉得热汗淋漓,而池凛分毫没有懈怠,几乎是拽着场面直冲云霄。
  最后一个收尾,荡气回肠。
  全屋的人都安静了。
  池凛渐渐睁开眼睛,方才在脑海中构建的上京慢慢消失,环视周围,她依旧在2043年。
  满屋子十几双眼睛都盯着她看,没有一个人说话。
  池凛被看得有点瘆得慌,笑了笑道:“唱完了。”
  楼爷爷第一个鼓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