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7

兵驻守辽东,统领各卫所抗敌。
  时皇权交替,主少国疑,太后垂帘听政,各党派互相倾轧,朝廷动荡不安,无力北顾。军防懈怠,守备空虚,空响腐败尤其严重,实数十不存五,又国库空虚,战时军需粮草不济,将士疲惫不堪,最终导致辽东大败,主力精锐折损过半。
  姚总兵及其长子、次子率亲卫于宣府狙击鞑靼,以拖延时间使残军退入关中,死战不退,全部两千三百一十七人,为国捐躯,血染江水浑,头颅还太平。
  居庸关是北平最后一道屏障,朝中人心惶惶,张首辅提出南迁,以黄河天险自保,太后不予,力主抗敌。
  那衣着华贵身姿挺拔的妇人拉着瘦削的少年天子,立于城墙之上。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少年天子声音不大,却传得很远。
  将士不敢不用命,官员再无投降退却之言。
  如此危急存亡关头,姚总兵幺子姚晨临危受命,率六千余部誓死守关,年仅十七的小将身先士卒,勇冠三军,他身披银甲一袭红袍,持枪而立,英姿勃发,万骑不能撼动,硬生生守住了关隘,又联他路卫军反攻,用兵如神,一举夺回失地,逼退敌军,令鞑虏闻风丧胆。
  姚晨一战成名,被百姓奉为战神,名动天下。
  正统六年。
  姚晨:你们家战神快要饿死了。
  他率军驻守北疆六年,最难熬的不是严寒酷暑,也不是残酷的战争,而且饥饿。
  提问:小明一餐吃四个馒头,三月一共吃几个馒头?
  回答:一千零八十个馒头。
  提问:这样的小明来十万个呢?
  回答:……你们还是把我吃了吧!
  从当上这副总兵开始,姚晨几乎每天都要发愁,明天这一大帮人该吃什么。
  他真的很理解太/祖皇帝为什么要采用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卫所兵制,不让士兵养自己,仅靠朝廷或个别势力,是完全不可能的。
  当年太/祖皇帝能自信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个做法在起初确实效果很好,可发展到现在,豪强兼并土地,情况愈演愈烈,军户平民名下的土地已经被侵占得差不多了,养活一家数口还要供军粮,非常困难。
  而且,他们这路驻军是由各卫所抽调而来,当地并无属于他们的田地,又因为近年来气候变化,全国粮食受灾欠收,只能由南方灾情较轻的地方调配。冬季河面结冰,漕运受阻,难免遇上粮草不济的时候。
  “真贼娘的冷!老子蛋蛋都快冻掉了。”兵卒狠狠地唾了口痰在地上,眼瞅着它落地成冰,碎成渣渣。
  “要不你过来爷给你捂捂?”他哥儿们说起浑话。
  “妈拉个巴子!找抽呢!”
  老卒立刻制止他们闹腾:“不天天喊饿么,怎还有力气干架?”
  “头儿,肚子里没货,动一下都能听到水声晃荡,操练起来都没劲。”那士兵抱怨,他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军需官是吃白饭的吗?”
  “就是就是!想饿死我们啊?”
  “督催粮运的罗参将头发愁得都掉光了。”
  “放屁!他本来就是个秃子!”
  老兵强硬地把全部意见压下去:“大雪封路,粮道阻绝,神仙也没办法,估计还要熬半个月。别磨叽了,滚去校场!”
  新兵蛋子还在嘟囔:“这日日喝粥,一泡尿就没了,还要练呢?”
  老卒踹了那新兵一脚:“军中规矩,每日操练不懈。不练连粥都没有,让你喝西北风去。”他见那新兵才十六七岁的模样,又缓和了语气道:“练练身子就暖和了。”
  新兵敢怒不敢言:可也更饿了啊!
  操练完浑身确实暖和了,肚子咕噜咕噜叫唤,新兵学着老兵的样子勒紧了裤腰带,这才好受一些,他跟着十人小队伐木取薪,突然他们小旗过来,命令道:“总旗有命,全队去湖边捕鱼,立刻出发。”
  新兵听了顿时哭丧着脸,连老兵的脸色都难看起来,冰冻三尺,寒风刺骨,这个时候去河里捕鱼,弄不好四肢都要冻坏,必须整个切掉。
  然军令如山,不去必然是个死,去了是残疾,可能会死。所以当然是去啊!
  新兵是辽东出生,他小时候见过村子里的捕鱼人,他们会凿开冰面,好点的用网或鱼钩捉鱼,网兜当天放下去,晚上收起来,全凭经验和运气,还有人不惧严寒直接跳入水中去捉的。那些捕鱼人,寿命很短,一老了就浑身的毛病,风雨天疼痛难忍。
  “将军不会让我们跳到水下捉鱼吧?”新兵害怕地问。
  老兵经验丰富:“冰上冷,水下倒是还好。就是水流急,绳子必须绑牢了,免得被暗流冲走了。”
  一行人走着,不时有其他小旗加入队伍,总共五十多人,他们有的拿鱼叉渔网,有的背箩筐,有的推着车,就他们小旗什么都没带,感觉就是要他们脱衣服下水了。
  新兵脸色发白,暗暗许愿:下辈子当什么也不当军户了!
  小旗安抚众人:“少将军体恤士卒,不会故意为难咱们。”他心里也是惴惴,不明白少将军作何打算。
  相传伏羲结绳为网,发明了渔网,授人以渔。
  时至今日,渔网广为流传,其制作材料仍然不尽如人意,通常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鱼网。但这种渔网易腐烂,坚韧度差,需要经常晾晒维护,以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