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府中,一片慈父之心可昭日月。
虽然大家同意朝廷带人来对峙,但还是有不少人相信宁南王的。
这下全成了给自己挖的坑。
如今天下只有那么一个季恒闲。先是跟随父亲造反,身受重伤后幡然悔悟,不忍父亲一错再错,当堂揭发了父亲勾结南疆,意图颠覆朝堂的罪名。本来吧,这事虽然是大义灭亲,但毕竟是把“亲爹”卖了,名声难免受人诟病。谁知“季恒闲”说完,就一头撞在了石阶上,当场血就流了一地。幸好抢救及时,堪堪挽回一条命来。据说现在还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地闹绝食,认为自己“以子告父,不当人子,该以死赎罪”。
这些事传出去,顿时名声一片大好。众人设身处地了一番,上面的评价顿时颠倒了个个儿——“虽是以子告父,但毕竟是知错能改,大义当前”。
至于“冒牌货”如今在哪里,还有谁关心呢?
叶澄也不关心。
朝廷在这里耽误的时间已经够多了,此间尘埃落定,不日就要启程回京。搬家在哪儿都是个琐碎的劳累活,原本安安静静的院子也多了几分嘈杂。
叶澄和季芳泽两个倒不必亲自收拾行囊,反正有福生操心。两人一猫,跑到清静的楼阁上,分一盒子点心吃。
叶澄倒挺高兴的。他早就在这儿住烦了,随口道:“等回去了,我便上书辞去内阁打杂的差事,回翰林院做修撰去。”
季芳泽拿点心的手一顿:“可是因为我的缘故?”
翰林院虽说清贵,可说到底,大家心心念念的,还是希望借此为踏板,在仕途更进一步。怎么会有人舍西瓜而就芝麻呢?
季芳泽蓦地想到,叶澄可能是为了避嫌。真要说起来,无论是做“王妃”,还是做“驸马”,前途都是一眼能看到头的。
叶澄不在意,把一块豆糕丢进嘴里,含含糊糊道:“可不就是因为你吗?”
“是谁一天到晚就知道哄我‘读书’?”叶澄咽下去,以手托腮,故作幽怨,“我白天要加班加点,晚上还得陪殿下‘读书’,一人做两份工,长此以往,如何吃得消呦?”
内阁可不管你是讨论政务,还是端茶递水,老大人们都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你想偷懒,岂不是找死?哪儿比得上翰林院内的闲职?大家没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迟到早退也没人管你。
季芳泽忐忑顿消,狠狠横了他一眼:“你为别人夜里奔波,白天加班的时候,倒不嫌操劳。我才缠过你几次?就整日这么嫌东嫌西地挤兑我。”
叶澄叹气:“我就算为了他白天夜里连轴转,撑死也就是十天半个月罢了,你这可是少说三五十年起步的事,怎能不斤斤计较?”
季芳泽本来心底酸得要拧出汁儿来,被叶澄这么一说,顿时品出来点不一样的滋味儿。他先是谨慎地看了一眼叶澄,见叶澄正没心没肺地往嘴里丢点心,看不出是“甜言蜜语糊弄人”,还是“随口露真心”。
季芳泽装模作样地轻咳一声,转移话题,又想起另一桩糟心事:“若是回京,只怕就不能像现在这样了。”
虽说叶澄并不是真正的叶家人,但看叶澄行事风格便知,他也不是那种肆无忌惮,“前尘”尽断的人。日后少不得还是要受叶家制衡。
“怕什么?”叶澄狡黠地眨眨眼,“你忘了吗,是他们先写信把我卖给你的。”
搞定叶家不算什么难事。
虽然叶家那封信有“卖子”之嫌,但其实叶家人并不算什么丧心病狂的坏人,只是古板严苛了些。这也算是方便了叶澄。因为他们讲究举止有度,过近则狎,亲友之间不似寻常人家一般亲热随性。叶澄只要稍微克制一下自己,还是很容易蒙混过关的。此次出来又经历巨变,性格稍微有些变化也是难免的。
至于他和季芳泽的事,之前可能还有些麻烦,现在是叶家主动写了信,让他试着和季芳泽“接触”,只怕心中正对他有愧,哪里还好意思再指手画脚呢?
叶松寒也给他出主意:“你回家去,一开始千万不要表现地太热枕,等殿下派人传你,再去与他相见。若父亲叔伯拐弯抹角提起这件事,你就垂下眼别说话,待他们直言,便说‘孩儿明白父亲的苦心,事关社稷,不觉得委屈’。但若是在祖母和母亲面前,就多说些殿下的好处。”
这年头本就讲究“父母之命”,家中男性长辈又不把婚姻太当回事,不会在这件事上轻易让步。你越是表现地隐忍懂事,他们嘴上不说,心里越会记得你的“委屈”。
祖母与母亲却心软,若是真当他受了天大的委屈,宁愿跟父亲翻脸,也要拒了这桩婚事,就麻烦了。
提起家人,叶松寒稍有些伤感,但想想当初家破人亡,一族声誉扫地的结局,如今也没什么不知足了。
他郑重地对叶澄行了一礼,“往后,便拜托叶兄替我尽孝了。”
季恒闲已经再难构成威胁,叶松寒心愿已了,便投胎去了。
众人刚回京,叶澄便请旨回翰林院编前朝诗集。前朝诗才颇盛,这事少说也得三五年起步,又麻烦又琐碎,还特别容易惹官司,属于“极有情怀,但出力难讨好”的活计,顿时洗清了“为攀权位,媚惑皇子”的嫌疑,陛下那里因为“竟然有避嫌的自觉,不错不错”之类的误解,竟也意外刷了一波好感度。
季芳泽要回宫住,叶澄得回叶家,虽说有飞
虽然大家同意朝廷带人来对峙,但还是有不少人相信宁南王的。
这下全成了给自己挖的坑。
如今天下只有那么一个季恒闲。先是跟随父亲造反,身受重伤后幡然悔悟,不忍父亲一错再错,当堂揭发了父亲勾结南疆,意图颠覆朝堂的罪名。本来吧,这事虽然是大义灭亲,但毕竟是把“亲爹”卖了,名声难免受人诟病。谁知“季恒闲”说完,就一头撞在了石阶上,当场血就流了一地。幸好抢救及时,堪堪挽回一条命来。据说现在还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地闹绝食,认为自己“以子告父,不当人子,该以死赎罪”。
这些事传出去,顿时名声一片大好。众人设身处地了一番,上面的评价顿时颠倒了个个儿——“虽是以子告父,但毕竟是知错能改,大义当前”。
至于“冒牌货”如今在哪里,还有谁关心呢?
叶澄也不关心。
朝廷在这里耽误的时间已经够多了,此间尘埃落定,不日就要启程回京。搬家在哪儿都是个琐碎的劳累活,原本安安静静的院子也多了几分嘈杂。
叶澄和季芳泽两个倒不必亲自收拾行囊,反正有福生操心。两人一猫,跑到清静的楼阁上,分一盒子点心吃。
叶澄倒挺高兴的。他早就在这儿住烦了,随口道:“等回去了,我便上书辞去内阁打杂的差事,回翰林院做修撰去。”
季芳泽拿点心的手一顿:“可是因为我的缘故?”
翰林院虽说清贵,可说到底,大家心心念念的,还是希望借此为踏板,在仕途更进一步。怎么会有人舍西瓜而就芝麻呢?
季芳泽蓦地想到,叶澄可能是为了避嫌。真要说起来,无论是做“王妃”,还是做“驸马”,前途都是一眼能看到头的。
叶澄不在意,把一块豆糕丢进嘴里,含含糊糊道:“可不就是因为你吗?”
“是谁一天到晚就知道哄我‘读书’?”叶澄咽下去,以手托腮,故作幽怨,“我白天要加班加点,晚上还得陪殿下‘读书’,一人做两份工,长此以往,如何吃得消呦?”
内阁可不管你是讨论政务,还是端茶递水,老大人们都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你想偷懒,岂不是找死?哪儿比得上翰林院内的闲职?大家没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迟到早退也没人管你。
季芳泽忐忑顿消,狠狠横了他一眼:“你为别人夜里奔波,白天加班的时候,倒不嫌操劳。我才缠过你几次?就整日这么嫌东嫌西地挤兑我。”
叶澄叹气:“我就算为了他白天夜里连轴转,撑死也就是十天半个月罢了,你这可是少说三五十年起步的事,怎能不斤斤计较?”
季芳泽本来心底酸得要拧出汁儿来,被叶澄这么一说,顿时品出来点不一样的滋味儿。他先是谨慎地看了一眼叶澄,见叶澄正没心没肺地往嘴里丢点心,看不出是“甜言蜜语糊弄人”,还是“随口露真心”。
季芳泽装模作样地轻咳一声,转移话题,又想起另一桩糟心事:“若是回京,只怕就不能像现在这样了。”
虽说叶澄并不是真正的叶家人,但看叶澄行事风格便知,他也不是那种肆无忌惮,“前尘”尽断的人。日后少不得还是要受叶家制衡。
“怕什么?”叶澄狡黠地眨眨眼,“你忘了吗,是他们先写信把我卖给你的。”
搞定叶家不算什么难事。
虽然叶家那封信有“卖子”之嫌,但其实叶家人并不算什么丧心病狂的坏人,只是古板严苛了些。这也算是方便了叶澄。因为他们讲究举止有度,过近则狎,亲友之间不似寻常人家一般亲热随性。叶澄只要稍微克制一下自己,还是很容易蒙混过关的。此次出来又经历巨变,性格稍微有些变化也是难免的。
至于他和季芳泽的事,之前可能还有些麻烦,现在是叶家主动写了信,让他试着和季芳泽“接触”,只怕心中正对他有愧,哪里还好意思再指手画脚呢?
叶松寒也给他出主意:“你回家去,一开始千万不要表现地太热枕,等殿下派人传你,再去与他相见。若父亲叔伯拐弯抹角提起这件事,你就垂下眼别说话,待他们直言,便说‘孩儿明白父亲的苦心,事关社稷,不觉得委屈’。但若是在祖母和母亲面前,就多说些殿下的好处。”
这年头本就讲究“父母之命”,家中男性长辈又不把婚姻太当回事,不会在这件事上轻易让步。你越是表现地隐忍懂事,他们嘴上不说,心里越会记得你的“委屈”。
祖母与母亲却心软,若是真当他受了天大的委屈,宁愿跟父亲翻脸,也要拒了这桩婚事,就麻烦了。
提起家人,叶松寒稍有些伤感,但想想当初家破人亡,一族声誉扫地的结局,如今也没什么不知足了。
他郑重地对叶澄行了一礼,“往后,便拜托叶兄替我尽孝了。”
季恒闲已经再难构成威胁,叶松寒心愿已了,便投胎去了。
众人刚回京,叶澄便请旨回翰林院编前朝诗集。前朝诗才颇盛,这事少说也得三五年起步,又麻烦又琐碎,还特别容易惹官司,属于“极有情怀,但出力难讨好”的活计,顿时洗清了“为攀权位,媚惑皇子”的嫌疑,陛下那里因为“竟然有避嫌的自觉,不错不错”之类的误解,竟也意外刷了一波好感度。
季芳泽要回宫住,叶澄得回叶家,虽说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