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

深有研究的。
  无论是经史,还是诗文,抑或书画,甚至佛道,他们都有几乎相同的见解。如此,没一会儿,他们就从天谈到了地。
  谈不完,谈不尽兴。苏轼二十二年来的孤独,苏辙十九年来的寂寞,在这一刻终于都有了倾诉的对象。
  自己和他怎么会是完全不同的人呢?苏轼此时才发觉自己的第一印象错了。
  他们明明很相似。
  中途,有别的同年来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也只客套寒暄了几句而已,目光始终不想离开对方。
  直到黄昏日落,御宴该散了。
  苏轼拉起苏辙的手,道:“我们去街上转转。”
  他没有用询问的语气,因为他相信苏辙一定会答应他。
  果不其然,苏辙对他笑了起来:“好。”
  于是,在其他所有赴宴举子都喝多了、想要回家好好休息的情况下,唯有他两人携手又同游起了汴京城的夜市。
  这一游就是一宿。
  天亮,他们并肩看了日出,霞光万道。
  终于不得不离别时,他们也给对方说明了自己在京暂住的地址。
  
  再次相见,则是第二天,在别人的家里。
  那是一个小花园,尽管当然不如琼林苑那么豪奢,但各处花草树木,小阁流水,布置得也甚为雅致。
  园里的宴席简单,但更有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
  白发但红光满面的老者笑着道:“你们还不认识吧——”
  “认识。”苏轼先冲着面前恩师一笑,继而侧过了头,朝着苏辙眨眨眼睛,“苏子由,我还想明日去找你,提前一天又见面了。”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苏辙也莞尔,对欧阳修解释道:“我和子瞻在琼林宴上已经相识。”
  欧阳修一愣,旋即失笑道:“是啊,你们这样的人,迟早会相识。我还想着把你们介绍给对方,这倒没什么必要了。”
  只要他们赴京应了举,他们会相逢相识,与他们会成为欧阳修的学生。
  这都是必然性。
  三人畅谈了半天,日暮,苏轼和苏辙方与欧阳修告辞,一同离开。片刻后,苏轼站在欧阳修家的门口,把目光投向苏辙,道:“我本是打算明日找你,我们一起去城外登山的,要不,今日就去?”
  苏辙指了指已有些昏暗的天色,道:“天快黑了,这时候去登山,我们在城外过一夜吗?”
  在苏轼兴之所至,要做些不管不顾的事情的时候,苏辙还是要拉他一把的。
  永远如此。
  苏轼也永远愿意听苏辙的话,笑道:“那就还是明天登山。今晚月色不错,你到我住的地方去,我们再赏月,聊聊天?”
  对这个提议,苏辙道:“好。”
  
  像是古时每一对刚认识的知交好友一般,他们相处得万分愉快,几乎半刻也舍不得分离,携手在城里畅游,在书中畅游,也在彼此的心里畅游。
  后来的梦境却有些模糊了。
  有些事有了变化,然而还有些事是无论怎么样都会发生的。
  譬如,嘉祐六年,两人还是要考制科。
  
  那年,苏轼与苏辙也还是同住于怀远驿。
  作为相识已有四年的朋友,彼此最好的朋友,要一起应举了,怎么能不住一块,互相探讨呢?
  而有感于自己与对方思想的默契,不知是谁在谈话中提起,我们不如共同来完成这次制科的策论进卷吧?
  另一人欣然同意。
  一切发展与现实无异。
  所以,御试时,苏辙当然还是要写下那一篇史上最尖锐对策。
  
  议论风波如期而至,不理解的责难如期而至。唯有苏轼在知道苏辙的对策究竟是怎样一篇文字后,没有说什么,只是亲自去买了酒,做了饭菜。
  夜里,在怀远驿的那一间房里,他举杯一敬苏辙。
  “你那篇对策写得可比我的对策好太多,未入高等,是贤者君子必经历之挫折。可是,总有懂你之人。”
  但凡贤者君子,必经历挫折。这道理,苏辙是明白的。
  然而,懂你的人,能给你慰藉的人,即使你是贤者君子,你也不定能够遇到。虽然,他们是遇到了。
  他们是彼此的精神支柱。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且定会是一生的。
  这也没变。
  苏辙微笑颌首,喝下这杯酒。
  窗外在这时响起滴滴答答的声音。是下雨了啊,苏轼看了片刻窗外断线似的透明珍珠,嘴唇翕动,情不自禁吟出了诗: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苏辙接道,“这是韦苏州的诗。”
  “是,我前些日子在读韦苏州的诗,读到这首颇有感触。”苏轼想了一想,续道,“今后我们必会步入仕途,步入尘网,那时便恐怕不免分离,不如——”
  “不如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辙再次接了他的话,“夜雨对床?”
  “君心果然与我相同。”苏轼笑了起来。
  雨则越下越大。
  大概就是这雨声越来越响的缘故吧,苏轼到底是没有梦完他的一生。
  他被雨声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