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杜景的电话,杜景也不知道他的,他们甚至无法联络上彼此,要到三个月后,前往大学报到时,进入那间命中注定的寝室,才能看到脸上带着伤痕、在风雨里努力关上窗门的他。
你现在还好吧?周洛阳心想,最后都骨折了,一定很痛。
“外面那疯子还没走,”几个女孩说,“好吓人啊,他要干吗?”
周洛阳听到这话时,倏然一怔,继而加快脚步,快步跑出去。
那个人站在校外的小卖部前,头发剪得很短,眉眼间带着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痕,手腕上打着绷带,双眼直直地盯着每一个离开学校的男生,注视他们离开。
周洛阳站在马路对面,与他对视,眼里充满了震惊。
他们发现彼此了,于是他大步朝他走来。
“我叫杜景,”他说,“休伤生杜景死惊开的杜景。”
他答道:“我叫洛阳,洛阳亲友如相问的洛阳。”
“我知道你是谁,”杜景说,“是那个注定要和我一辈子的人。”
夏日雨后的风,卷着湿润的绿叶飞扬,时间的年轮最后一次旋转,错开,又合拢,彼此的相遇被打断,于更早的坐标上,拼合于一处。
命运的轨迹闪烁着金光,笔直地射向远方,射向那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那道轨迹跨越了光阴的罅隙,追寻着天地万物一白驹的足迹,直到岁月结束之地,时与空的尽头。
——The End——
第75章 《贺中秋:一朗银光映流年》—天地白驹
玉銮雀舞起高楼,金玺暮琴楚天钩。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秋日细雨纷飞,捷报传至江南,大将军杜景得胜归来,朝野震动。
七十年边陲之争一朝得平,杜景用了四年时间,荡平塞外诸部,至此大夏江山再无胡虏之患。
但诸多流言,回来得比杜景更早,有人道他在西凉欲自立为王,拥兵自重;有人道他率二十万大军归来,欲在中秋夜举兵谋反;有人道他早已与外族勾结……流言一时传至朝廷中,众臣惶惶不可终日,仿佛杜景归来之日,便是满朝文武葬身之时。
“够了!”周洛阳不悦道。
“大将军出征三年,”周洛阳斥道,“杜将军从小亦在孤身边长大,人言可畏,如此诛心之论,莫不寒了将士们的心?”
“殿下……”宰辅抹了把汗,说道,“杜将军是什么样的人,想来您心里一直是清楚的,当年陛下亦正因此,才将他发配……不,调往边陲。”
周洛阳也是十分头痛,当年老皇帝将杜景派得远远的,正因那场解不开的死结,杜景之父起兵作乱,险些被株连满门,幸而周氏防患于未然,在杜家举兵前便先下手为强,将这场尚未发生的谋逆果断扼杀了。
老皇帝念着一丝情谊,更顾忌军中仍有杜家势力,留了杜景一条性命。毕竟那年杜景与周洛阳还很小,小孩是没有罪的,因为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毕竟重臣谋逆,风声传出去,亦有辱天家体面。
每个人都告诉周洛阳,杜景总有一天会造反,继位以后,必须尽快动手斩草除根,以永绝后患。周洛阳听了无数次,亦无法真正地下手。
也许将他打发到边疆去,让他老死在那里,再也见不到他,就没有这个烦恼了。
可周洛阳万万没想到,杜景不仅没有死,还打了不少胜仗,每一场大捷的军报传到朝廷,都让这名年少的太子五味杂陈。更令他惊心的是,钦差最常传回的消息是:杜景似乎疯了。
听说杜景在被流放时就呈现出不顾一切的疯狂,请战、出战、请战、出战……无数个日夜不停循环。朝廷每一次派他出去送死,他都能顽强地活下来,走回来。他知道朝廷在算计他么?想必是知道的;他知不知道天家想杀他?必定知道。
如今无人能再威胁他,他总算成功地回来了,将偌大外国打得亡国,回来收拾他的场子。
周洛阳穿过后宫,疲惫地叹了口气。如今朝中兵力空虚,唯有不到两万御林军,杜景二十万大军一来,自己已在他股掌之上,想血洗都城,对杜景而言轻而易举。
服软么?成为他的傀儡?韬光养晦,以待来日?周洛阳还有幼弟要照顾,不能与杜景拼个鱼死网破。
他们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周洛阳在长廊前坐了下来,面朝清秋时分的太液池,锦鲤环绕,秋叶落于水面,发出声响,荡起阵阵涟漪。
杜家事发那天,他们年纪还小,那年周洛阳十二岁,杜景十三岁,杜景正在花园里给周洛阳掏蟋蟀,转头就被御林军统领带走了。
在那之后,周洛阳几乎三年没见到他。
杜景再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变得沉默寡言,眼睛通红。在那之后,老皇帝收养了他,却不让他过多接近周洛阳。此后许多年里,周洛阳几次发现,杜景远远地站在廊下看他。
周洛阳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朝他走过去,杜景便开始退让。周洛阳往前走几步,杜景退几步,周洛阳停下时,杜景也停下,遥遥相看,也不与他说话。
反反复复,人生无常。
太子身边大抵不缺玩伴,哪怕周洛阳不需要,亦有不少人往上凑,渐渐地,周洛阳将杜景忽略了。很久以后,他才明白过来,杜景是被软
你现在还好吧?周洛阳心想,最后都骨折了,一定很痛。
“外面那疯子还没走,”几个女孩说,“好吓人啊,他要干吗?”
周洛阳听到这话时,倏然一怔,继而加快脚步,快步跑出去。
那个人站在校外的小卖部前,头发剪得很短,眉眼间带着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痕,手腕上打着绷带,双眼直直地盯着每一个离开学校的男生,注视他们离开。
周洛阳站在马路对面,与他对视,眼里充满了震惊。
他们发现彼此了,于是他大步朝他走来。
“我叫杜景,”他说,“休伤生杜景死惊开的杜景。”
他答道:“我叫洛阳,洛阳亲友如相问的洛阳。”
“我知道你是谁,”杜景说,“是那个注定要和我一辈子的人。”
夏日雨后的风,卷着湿润的绿叶飞扬,时间的年轮最后一次旋转,错开,又合拢,彼此的相遇被打断,于更早的坐标上,拼合于一处。
命运的轨迹闪烁着金光,笔直地射向远方,射向那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那道轨迹跨越了光阴的罅隙,追寻着天地万物一白驹的足迹,直到岁月结束之地,时与空的尽头。
——The End——
第75章 《贺中秋:一朗银光映流年》—天地白驹
玉銮雀舞起高楼,金玺暮琴楚天钩。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秋日细雨纷飞,捷报传至江南,大将军杜景得胜归来,朝野震动。
七十年边陲之争一朝得平,杜景用了四年时间,荡平塞外诸部,至此大夏江山再无胡虏之患。
但诸多流言,回来得比杜景更早,有人道他在西凉欲自立为王,拥兵自重;有人道他率二十万大军归来,欲在中秋夜举兵谋反;有人道他早已与外族勾结……流言一时传至朝廷中,众臣惶惶不可终日,仿佛杜景归来之日,便是满朝文武葬身之时。
“够了!”周洛阳不悦道。
“大将军出征三年,”周洛阳斥道,“杜将军从小亦在孤身边长大,人言可畏,如此诛心之论,莫不寒了将士们的心?”
“殿下……”宰辅抹了把汗,说道,“杜将军是什么样的人,想来您心里一直是清楚的,当年陛下亦正因此,才将他发配……不,调往边陲。”
周洛阳也是十分头痛,当年老皇帝将杜景派得远远的,正因那场解不开的死结,杜景之父起兵作乱,险些被株连满门,幸而周氏防患于未然,在杜家举兵前便先下手为强,将这场尚未发生的谋逆果断扼杀了。
老皇帝念着一丝情谊,更顾忌军中仍有杜家势力,留了杜景一条性命。毕竟那年杜景与周洛阳还很小,小孩是没有罪的,因为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毕竟重臣谋逆,风声传出去,亦有辱天家体面。
每个人都告诉周洛阳,杜景总有一天会造反,继位以后,必须尽快动手斩草除根,以永绝后患。周洛阳听了无数次,亦无法真正地下手。
也许将他打发到边疆去,让他老死在那里,再也见不到他,就没有这个烦恼了。
可周洛阳万万没想到,杜景不仅没有死,还打了不少胜仗,每一场大捷的军报传到朝廷,都让这名年少的太子五味杂陈。更令他惊心的是,钦差最常传回的消息是:杜景似乎疯了。
听说杜景在被流放时就呈现出不顾一切的疯狂,请战、出战、请战、出战……无数个日夜不停循环。朝廷每一次派他出去送死,他都能顽强地活下来,走回来。他知道朝廷在算计他么?想必是知道的;他知不知道天家想杀他?必定知道。
如今无人能再威胁他,他总算成功地回来了,将偌大外国打得亡国,回来收拾他的场子。
周洛阳穿过后宫,疲惫地叹了口气。如今朝中兵力空虚,唯有不到两万御林军,杜景二十万大军一来,自己已在他股掌之上,想血洗都城,对杜景而言轻而易举。
服软么?成为他的傀儡?韬光养晦,以待来日?周洛阳还有幼弟要照顾,不能与杜景拼个鱼死网破。
他们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周洛阳在长廊前坐了下来,面朝清秋时分的太液池,锦鲤环绕,秋叶落于水面,发出声响,荡起阵阵涟漪。
杜家事发那天,他们年纪还小,那年周洛阳十二岁,杜景十三岁,杜景正在花园里给周洛阳掏蟋蟀,转头就被御林军统领带走了。
在那之后,周洛阳几乎三年没见到他。
杜景再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变得沉默寡言,眼睛通红。在那之后,老皇帝收养了他,却不让他过多接近周洛阳。此后许多年里,周洛阳几次发现,杜景远远地站在廊下看他。
周洛阳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朝他走过去,杜景便开始退让。周洛阳往前走几步,杜景退几步,周洛阳停下时,杜景也停下,遥遥相看,也不与他说话。
反反复复,人生无常。
太子身边大抵不缺玩伴,哪怕周洛阳不需要,亦有不少人往上凑,渐渐地,周洛阳将杜景忽略了。很久以后,他才明白过来,杜景是被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