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

地兼并之盛,哪里还有荒田可找?
  农民道:这里好呀,虽然米饭吃得少,但是可以时时加餐——主家粮仓里养了硕鼠,每只都有脸盆大,足够我儿子吃肉吃到饱。要到别处,指不定就没有这么大的老鼠了。
  士人道:我不信,哪有那么大的老鼠。
  农民道:不骗你,真的有那么大,而且时时有,四季有,从来不断货。
  士人道:这还真是奇了。那些硕鼠真是你家的救命恩人啊,你可要好好感谢它们。
  农民道:是啊,我每天都在感谢他们。
  后来,农民的儿子罴因为吃多了硕鼠,竟长得越来越像硕鼠。
  农民觉得很害怕,可地主却觉得农民的儿子最近变顺眼了,破天荒地推荐他做了一名小吏。
  罴的脸一天天地向硕鼠接近,他的官职也一天天地升高。
  终于有一天,罴不再是罴,他的身体,脸,手脚,都长成了硕鼠的模样。
  而此时的他也已身居高位,手执缙绅,封侯拜相。
  ……
  崔颂虽然没看懂这个故事,但从字里行间,也能猜出这篇赋暗藏“讽喻”。
  熊罴常被古人代指勇士,由罴至鼠,其中的暗指不言而喻。
  这篇赋当真好的人神共愤吗?
  未必。
  可配上其主当时的年龄,含义则完全不同。
  三年前,崔家颂郎才15岁。
  假若此赋有三分才,因着他的年纪,这才便成了七分。再加上名师不绝于口的赞叹,这七分才,也就成了十分。
  然而,不论原主的名声是否存在水分,他的文才究竟是三分还是十分,对崔颂而言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一个连高考作文都写得扑朔迷离的理工汉子,你指望他作诗作赋?
  是以,当荀彧提及那《硕鼠赋》的时候,崔颂整块后背都炸起来了。
  ……卧槽该不是想跟他来一场斗赋吧?
  崔颂连忙正襟道:“今一人言市有虎,荀兄信之乎?”
  这是战国策中“三人成虎”的典故,荀彧能将原文倒背如流。可崔颂问得突然,令他不由微怔了下。
  “三人言而成虎,”崔颂词穷地斟酌着,低叹一声,“如此抬举,颂愧甚。”
  面子里子算什么,与其老想着怎么蒙混过关,提心吊胆地害怕自己露馅,倒不如老实地承认自己不行……要能打消别人关于他“很有才”的想法,那最好,他一定会去烧高香的。
  荀彧露出一丝不赞同之色:“君子百行尽,一赋笑千秋。君……何必妄自菲薄。”
  ……这剧本不对啊!
  崔颂有些不敢置信:“非颂自轻,只恩师私溺,将颂视若亲子,故觉千好百好……然颂顽劣驽钝,偶有所得,当不得如此盛赞。”
  意思是:这不是谦虚,而是恩师偏爱我,把我当亲儿子看待,所以觉得我哪里都好……其实我是个渣渣,千万不要找我拼赋!
  随后,崔颂感觉再谈下去估计就要发生文化界的惨案,于是找了个合适的借口,再次尿遁。
  崔颂离开后,未过三息,一头戴进贤冠,身穿绀色直裾的男子信步而来,于荀彧席前停下。
  “叔父。”那人行了一礼,抚衣坐于荀彧身侧。
  荀彧拢袖回礼,若有所思地道:“公达以为崔公之子如何?”
  荀攸抬眸反问:“清河崔郎?何子之徒?”
  见荀彧颔首,荀攸正跽而坐:“可是方才那人?”
  “正是。公达莫非见过?”
  荀攸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将昨日发生的种种一一道出。
  “……崔郎站立的方位,与我尚有一段距离。要说他不慎脱手,隔着数丈沾污我的衣摆,我是不信的。大概是他见那老者战战兢兢地赔礼,十分可怜,怕我为难于他,故蓄意将饴糖掷出,托言不慎弄脏我的衣裳,以揽赔偿之责。”
  想到后来被送到他面前的贵重马车,荀攸不由一叹,
  “只为了一陌生老叟,甘愿折损千万家财……如此赤子之心,温恭直谅,实乃春秋遗风,当为罕见。”
  如果崔颂此刻还在这,他必定是一脸的黑人问号。
  荀彧则道:
  “崔公之子麒凤芝兰,渊渟岳峙。听闻他以父子礼为何公守孝三年,事何公如父……今日一见,情谊竟深厚至此,提及何公,不由惴惴悢怆,仓皇而逃。又因守孝三年,自持无寸进,拒不受茂才之名,菲薄至此,奈何痛哉。”
  此刻,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另一对叔侄眼中成了“纯善谦冲才华横溢有点死心眼叫人心疼的小盆友”、“品德高尚太过君子容易被人欺负去的滥好人”,崔颂绕路去了花园的另一个角落。
  这个地方正处于对角线的所在,同时离崔琰、荀彧的位置最远。
  还没找个地方坐下,旁边就传来了一个不是很想听到的声音。
  “我当是谁,这位不是写赋讥讽蹇将军的‘天授之才’吗?”
  这是找茬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1]汉时经学分两派: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2]何休应该是公元182年卒的,因为剧情需要,本文将他逝世的时间改到185年。
  [3]《硕鼠赋》的故事是作者瞎编的请别认真=3=
  ※关于慷慨与品德高尚的问题,三国志里多次讲到谁谁谁散尽家财给乡人(荀彧叔侄),谁谁谁豁达好客宰杀了自己的耕牛给朋友吃(董卓),谁谁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