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时代需要强硬手段。
“天下百姓其实根本不关心王位上坐的人是谁,也不管朝廷怎么治理,他们只在乎自己真正得到的生活,得民心者才是真正得天下!”
“我也是这样想的,知我者,钰也……”
殷禹心情愉悦点头,别人都当他是嗜血暴戾之人,但只有钰明白他。
-
以前殷禹做事都是心中决定然后谁也不能阻止,他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因此让人觉得强势和暴戾,可是自从遇到唐钰,他就开始不知不觉收敛暴戾的一面。
他知道唐钰不喜欢见血,所以做有些残酷决定的是时候,他开始犹豫和顾忌。
得到了唐钰的支持,殷禹心中没有了顾虑,做起事来便是一贯的雷厉风行和不容置疑。
此次登基大典上,他不仅要肃清士族,还要发布一些政令,所以也必须事先跟朝中大臣商议讨论。
每个登基的君王在登基大典上都会发布些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之类的圣旨,以此来庆祝和求得好预兆,惠顾百姓获得人心。
不过以殷禹的性格,他心中下的决定除了唐钰根本没人能动摇,所谓的讨论,其实不过是通知而已,顺带看看有哪些不长眼睛的东西看不清形势。
而朝中不长眼的人还真有点多……
虽然现在殷禹坐上王位几乎是既定的事实,可是碍于他以前的暴戾名声,以及这次得到王位的铁血手段,朝中大部分文臣还是想再挣扎挣扎,看看能不能换个人上去,比如说江汉奕。
尽管江汉奕一直被隐藏,他们并不太了解江汉奕能力有多少,但不管怎么说,肯定比动不动就杀人的三王子好就是了!
众人此刻是害怕殷禹,但本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大家觉得一起搞事情应该就没问题,反正殷禹总不可能把他们所有人都杀了吧。
因此,在殷禹收拾残局的时候,那些自觉资历老、背景厚的大臣士族态度十分懒散,不怎么配合;待到殷禹商议登记仪式上要下发的政令时,更是纷纷反对。
“大王慎重,虽说大王已经验证过红薯土豆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可是粮食自古种植金贵,因地域差异而出现诸多岔子,怎可一次性直接让百姓替代其他农物种植?倘若到时候不成,明年量产举国大损,岂不伤之国家根本?大王不可,还是的循序渐进才是。”
“成立免费私塾更不可啊大王。虽然大王乃仁心,可国库难撑,以我们秦国现在国力,根本做不到这种事情。”
“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倒是可以,此乃历代登基祖制,不可更改……”
整个朝中起码有大半的人反对,剩下的小半不说话是因为官小言轻没地位。
殷禹坐在王位上,露出淡淡笑容,很好,看不清形势不长眼的人还真是特别多。
*******
141. 朝臣反对
此次殷禹准备在登基大典上颁布的政令一共三个:推广红薯土豆种植、成立朝廷公立私塾、大赦天下减免赋税。
这三个政令的目地分别对应的是解决百姓温饱、扫盲教育,以及承袭历代登基大典祖制。
不管任何时代,吃饱肚子都是每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红薯土豆他们已经私下种植两年,无论是存留的种子、还是种植经验基本已经摸索成熟,直接推广全国种植完全不是问题。
大臣反对的理由没有问题,地域差异、土壤质量确实害怕有些地方种不出来,但是红薯土豆不挑土壤,耐寒耐旱,按照秦国的环境分布,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可以种植的。
更重要的是,两者产量高,就算某个地方种植失败,也可以及时从其他城池调派运送,不用担心最后饿肚子。何况每个国家都还有战略储备粮呢。
这是殷禹和唐钰两人经过深思熟虑的才敢冒险的,不过对没有具体了解的大臣们来说什么亩产几千斤的作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信,再抱着心底本来就不服气的心态,众臣自是纷纷反对。
“……种植红薯土豆冒险你们反驳寡人无可厚非,成立官府公立私塾为何不可?其所需花费银两已核算成本并不算高,以国力完全可以承担,并无问题,百姓学识的人多了,我秦国才能有更多的才学者效力强盛,这有何不可?”
殷禹心中冷笑,面上却没什么表情。
种植推广他姑且就算这些人考虑国家根本,劝谏有理,但成立公立私塾也反对就真是值得掂量了。这些人是担心国库钱不够,还是担心百姓文化高的威胁士族的利益?
不用多说,自然是后者。虽然这个时代已经先一步出现科举制度,可是并不完善,科举出头只是诓骗百姓的把戏而已,真正能够做官和获得权力的,还是士族子弟、又或者依附士族的人,比如魏秉郡那种。
而真正的贫寒子弟考试读书唯一的出头之路,就是找个主子当幕僚。
所以朝臣反对官府公立私塾的目地显而易见,他们要维护和稳固士族的利益和权威。
当然这心思不能明说。
“……大王,您所谓的公立私塾并不是短期的事情,这是个长期投入,一旦开始日后每年国库都会有一笔巨大支出。读书花费成本巨大,与其做大王说的让全国百姓识字,不如集中花费培养人才更好。”
“如今各大城已经皆设有书院,并且一直为朝廷输送人才,大王有心不如向书院投入更多金银,如此才是正
“天下百姓其实根本不关心王位上坐的人是谁,也不管朝廷怎么治理,他们只在乎自己真正得到的生活,得民心者才是真正得天下!”
“我也是这样想的,知我者,钰也……”
殷禹心情愉悦点头,别人都当他是嗜血暴戾之人,但只有钰明白他。
-
以前殷禹做事都是心中决定然后谁也不能阻止,他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因此让人觉得强势和暴戾,可是自从遇到唐钰,他就开始不知不觉收敛暴戾的一面。
他知道唐钰不喜欢见血,所以做有些残酷决定的是时候,他开始犹豫和顾忌。
得到了唐钰的支持,殷禹心中没有了顾虑,做起事来便是一贯的雷厉风行和不容置疑。
此次登基大典上,他不仅要肃清士族,还要发布一些政令,所以也必须事先跟朝中大臣商议讨论。
每个登基的君王在登基大典上都会发布些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之类的圣旨,以此来庆祝和求得好预兆,惠顾百姓获得人心。
不过以殷禹的性格,他心中下的决定除了唐钰根本没人能动摇,所谓的讨论,其实不过是通知而已,顺带看看有哪些不长眼睛的东西看不清形势。
而朝中不长眼的人还真有点多……
虽然现在殷禹坐上王位几乎是既定的事实,可是碍于他以前的暴戾名声,以及这次得到王位的铁血手段,朝中大部分文臣还是想再挣扎挣扎,看看能不能换个人上去,比如说江汉奕。
尽管江汉奕一直被隐藏,他们并不太了解江汉奕能力有多少,但不管怎么说,肯定比动不动就杀人的三王子好就是了!
众人此刻是害怕殷禹,但本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大家觉得一起搞事情应该就没问题,反正殷禹总不可能把他们所有人都杀了吧。
因此,在殷禹收拾残局的时候,那些自觉资历老、背景厚的大臣士族态度十分懒散,不怎么配合;待到殷禹商议登记仪式上要下发的政令时,更是纷纷反对。
“大王慎重,虽说大王已经验证过红薯土豆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可是粮食自古种植金贵,因地域差异而出现诸多岔子,怎可一次性直接让百姓替代其他农物种植?倘若到时候不成,明年量产举国大损,岂不伤之国家根本?大王不可,还是的循序渐进才是。”
“成立免费私塾更不可啊大王。虽然大王乃仁心,可国库难撑,以我们秦国现在国力,根本做不到这种事情。”
“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倒是可以,此乃历代登基祖制,不可更改……”
整个朝中起码有大半的人反对,剩下的小半不说话是因为官小言轻没地位。
殷禹坐在王位上,露出淡淡笑容,很好,看不清形势不长眼的人还真是特别多。
*******
141. 朝臣反对
此次殷禹准备在登基大典上颁布的政令一共三个:推广红薯土豆种植、成立朝廷公立私塾、大赦天下减免赋税。
这三个政令的目地分别对应的是解决百姓温饱、扫盲教育,以及承袭历代登基大典祖制。
不管任何时代,吃饱肚子都是每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红薯土豆他们已经私下种植两年,无论是存留的种子、还是种植经验基本已经摸索成熟,直接推广全国种植完全不是问题。
大臣反对的理由没有问题,地域差异、土壤质量确实害怕有些地方种不出来,但是红薯土豆不挑土壤,耐寒耐旱,按照秦国的环境分布,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可以种植的。
更重要的是,两者产量高,就算某个地方种植失败,也可以及时从其他城池调派运送,不用担心最后饿肚子。何况每个国家都还有战略储备粮呢。
这是殷禹和唐钰两人经过深思熟虑的才敢冒险的,不过对没有具体了解的大臣们来说什么亩产几千斤的作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信,再抱着心底本来就不服气的心态,众臣自是纷纷反对。
“……种植红薯土豆冒险你们反驳寡人无可厚非,成立官府公立私塾为何不可?其所需花费银两已核算成本并不算高,以国力完全可以承担,并无问题,百姓学识的人多了,我秦国才能有更多的才学者效力强盛,这有何不可?”
殷禹心中冷笑,面上却没什么表情。
种植推广他姑且就算这些人考虑国家根本,劝谏有理,但成立公立私塾也反对就真是值得掂量了。这些人是担心国库钱不够,还是担心百姓文化高的威胁士族的利益?
不用多说,自然是后者。虽然这个时代已经先一步出现科举制度,可是并不完善,科举出头只是诓骗百姓的把戏而已,真正能够做官和获得权力的,还是士族子弟、又或者依附士族的人,比如魏秉郡那种。
而真正的贫寒子弟考试读书唯一的出头之路,就是找个主子当幕僚。
所以朝臣反对官府公立私塾的目地显而易见,他们要维护和稳固士族的利益和权威。
当然这心思不能明说。
“……大王,您所谓的公立私塾并不是短期的事情,这是个长期投入,一旦开始日后每年国库都会有一笔巨大支出。读书花费成本巨大,与其做大王说的让全国百姓识字,不如集中花费培养人才更好。”
“如今各大城已经皆设有书院,并且一直为朝廷输送人才,大王有心不如向书院投入更多金银,如此才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