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

和林方伟一个三十七,一个四十三,林氏五人算是都过了县试。
  从榜单上区区五十五人,可以看出李知县不光出题难,取中人数也是历届最少。
  林家村虽然中了五人,可在整个科举过程中县试实在不算什么,马上就是四月初的府试,现在放松庆贺还早得很。


第十六章
  府试时间是四月十五左右,林方旭几人陆续接待了一些上门道贺的亲戚朋友后,没看几天书就到了四月初。
  五仪县到金华府不算远,但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四月初八,林方旭五人就坐着大爷爷和六爷爷家提供的两辆马车提前出发。
  这一次除了林方勤要去送考外,林方绍刚满十四岁的弟弟林方武也跟着去跑腿。
  县试刚过时,六爷爷就已经写了信去府城,让林成桂帮忙安排几个孩子得衣食住行。
  林方旭他们初九下午到金华府时,成桂叔家大堂哥林方茂已经等在了那里,这直接将林方旭一行人接到了家里。
  成桂叔家是个三进的宅子,一进门堂婶便拉着最小的林方旭,关切地说道:“哎呀…!可算是到了,路上吃不好睡不好的,看给孩子累的,婶子已经让厨房准备宴席,给你们接风。”
  成桂叔在一边,笑着拍拍林方勤肩膀,等小辈互相见了礼,便招呼几兄弟入席,堂婶则领着女眷和孩子坐在屏风后面,吃完饭后,又由茂堂哥领着去了客院休息。
  林方旭他们虽然没有快马赶路,但也一样有些累,随便洗漱一下,很快就睡着了。
  林方茂安顿好客人后也回了房间,妻子安氏已经哄好孩子,在房间里等他,见他进来笑着问道:“可是都歇下了,没想到旭哥儿考了县案首,说来小弟好像和旭哥儿同年,刚收到消息的时候,母亲还说应该让小弟也下场的。”
  林方茂没有作声,虽然比起来,母亲更偏心会读书的小弟一点,对小弟也寄予厚望,但他一个做儿子兄长的也不好多说什么。
  安氏见丈夫不搭腔,心里一阵气闷,婆婆娘家也就多出了两个举人,就当自己是书香门第了,对他这个商出身的儿媳百般看不上。
  小叔子会读书,从小就送到杭州崇文书院进学,婆婆更是整颗心都放在他身上,家里得产业也不让碰,一副要让小叔子执掌门户的样子。
  安氏即使再不甘心,可上有公婆,丈夫也不争不抢的样子,她也只有干着急。
  第二天,林方旭几人吃了早饭后,林成桂嘱咐几人在家温书也还,休息也好,尽量少出门,若是要出去,就让大儿子带着家丁跟着去。
  林成桂也是怕出什么意外,这段是时间赶考的人多,城里也乱的很,若是有什么冲撞耽误了府试,老父亲非得从林家村赶过来抽自己一顿不可。
  金华府就在那里,什么时候逛都可以,林方旭他们也不是不懂事的三岁小儿。
  林方旭几人老老实实的在家呆了几天,需要什么都是林方勤带着林方武出门准备。
  到四月十五,林方勤早早就将几人叫醒,出发赶往府学宫。
  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五仪、浦江、汤溪8县,故有\"八婺\"之称。
  八个县这届的考生大概有千人左右,加上往届过了县试没过府试的考生至少四千多人,所以府试唱名便不能单独叫人了,一个县一个县的点,考生入场前首先要找到本县教谕。
  林方旭几人到时,考场前已经熙熙攘攘的站满了人,黑暗中见到两个高高挂起,写有五仪两字的灯笼,知道本县教谕在那里,便挤了过去。
  当天蒙蒙亮时,第一个县开始点名,五仪县排得靠后,林方旭进去后按照卷上编号,找到座位坐下,一早起床折腾到现在,早已饿的肚子轰鸣。
  林方旭吃完堂婶一早命人准备的早饭,所有考生才到齐坐好,考场大门也缓缓关上。
  有差役高声叫到:“知府大人到!”
  手里还拿着火烧的、馒头的考生便纷纷起身,行礼道:“学生拜见知府大人。”
  “免礼,都坐下吧。”知府大人声音十分沉稳。
  林方旭抬头望去,见苏知府头带素金乌沙,身穿绯红官袍,胡须花白,面相严厉。
  苏知府扫了考场一眼,面无表情命一对官差发题,便坐在高背椅上。
  林方旭看着纸上题目,一大题两小题,大题考策论,小题考帖经和杂文。
  题目很符合苏知府一惯中庸的做派,但以林方旭上辈子的听闻,若是真按照中庸来写,今日或许能中,但名次估计不会太好。
  林方旭自从县试得了案首,便将小三元当成了目标,自然不满足于只是能过。
  林方旭回忆上一世曾听人说过,苏知府幼时家境不好,书读得晚,中进士后又太过刚直,受了些挫,渐渐便谨慎起来,不再得罪人,但他骨子里却是个揉不得沙子的人。
  想到这里,林方旭已经有了腹案,下笔在稿纸上书写起来。
  林方旭写完策论题目时,已经接近午时,只剩下帖经跟杂文两道小题,林方旭把卷子收起来,准备吃了午饭再写。
  可能在大部份考生眼里这次府试题目实在太过简单,林方旭见大多数人都已经跟他一样,已经拿出干粮水壶,开始用饭了。
  用抹布擦干净桌上的水痕残渣,林方旭开始答两小题,小题倒确实不难,他很快就已经答好。
  离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