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储君。
但无论如何也是生母,七岁之前也一直生活在一起,皇帝对她从来都是敬重有加,甚至立了周家的女儿为后。
皇后早逝,她便要皇帝再立新后,这新后的人选仍旧是周家人。
此时皇帝已是大权在握,自然不会听她摆布,最终也只纳了周妃入宫。一直到生了二皇子都没有封号,到如今也只是个周妃。
后来贵妃却进宫不过三月便封妃,封号还是宸,怀孕之后更是直接封了贵妃。
“再之后……”贵妃将手交叠在小腹:“在之后我便没了孩子。当年仍旧是太后在掌着宫务,我和淑妃协理。皇上回宫后便因此责罚了淑妃,找了由头将金印从太后手上收回。”
皇帝训斥了周妃:“后宫不得干政,太后年岁已高,周氏不加劝阻反倒煽风点火,罚俸三月。”
这俸禄是不多,但是丢人啊,不过这次没关系,谁都知道她是为了太后。
太后却道:“你莫拿这话打发我,慕惜娘就在这夏凉宫吧?怎么她来的,哀家倒是来不得了?”
“母后可还记得,当年朕离宫北巡,回京时收到消息,惜娘有孕,快马加鞭地回来,等待朕的,是什么?”
“皇帝是要同哀家翻旧账了?哀家果然没看错,这狐媚子整日勾着你不放,如今还是为了她?如今是夺爵,接下来是不是还要抄家流放?那不若连着哀家和你那皇后一起处置了,正好遗体迁出皇陵,好给那狐媚子腾地方。”
皇帝深吸口气:“天热易燥,送母后回去休息,传太医来。”
太后却不肯走:“今日索性把话说清楚,沈宣和是不是你儿子,如今哀家的孙子叫你废了,你便是要给他铺路?”
宣和着实有些震惊,随即反应过来,应该不是的,皇帝是真的很爱贵妃,他也真的不是贵妃的儿子。
太后疯了吗?什么都敢说,真给皇帝扣上这么一顶帽子,别的不说,他就有继承权了啊。
“母后这是说的什么话,朕的儿子,哪一个不是您的孙子?宣和若是朕亲子,自然也是您的孙子。”
“你不要同哀家说这些废话,如今皇帝已是大权在握,用不上周家了,可他是哀家的亲大哥,你的亲舅舅啊,你就要因为这些许小事夺了他的爵,周家上下四代一百零六口人,如今要怎么活?”
“朕没有抄家,理国公府积累数十载,想来是饿不死的。”
皇帝软硬不吃,太后便要一头撞向殿中的柱子,还没迈出两步就被人拦了下来,哀哀戚戚地掉起了了眼泪,哭先帝为何走得这样早。
太医到了。
宣和有些好奇这事要怎么收场,贵妃替他解惑:“太后年岁已高,一时受不得刺激,有些神志不清了。”
这是要人“疯”啊。
第43章
贵妃说完见宣和看着正殿方向出神:“心软了?”
宣和摇摇头:“自小她就不待见我,我心软什么呢?拎不清的老太太罢了。我只是想不明白,她为何放着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不做,非要扶着周家,蹚这浑水。”
自古外戚干政是大忌,何况是理国公这样曾掌着大半兵力的将军。
贵妃虽也顾着慕家,却极有分寸,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能要什么,即便是对宣和也没有一味的纵容。
宣和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是外戚,他是贵妃的外甥,却又不完全是,他上了皇家玉碟,是正儿八经的可以和几位皇子称兄道弟的王爷。
宣和忽然想到原书中城破之后沈宣和趁乱进宫,死在奉先殿,谢淳下令将他的尸首葬进了老五的墓中。
这也说来,按照《君临》的剧情,沈宣和是没有封王的,不然封王的圣旨一下,和王府同时开建的还有陵墓。
建陵墓比建府费事些,但花上几年也差不多了,照时间算,六年之后怎么也该建好了。
他当年是和老六一起受封出宫的,同老五差不多的时间。既然六年之后老五的修好了,没道理他的没有,没有提前修好可以直接下葬的陵墓只能是因为没有修。
他对剧情的改变不是从恢复记忆才开始的。
照宣和对皇帝的了解,原书中,皇帝对沈宣和好应该只是因为贵妃,爱屋及乌。
他们却有父子真情在。
除了皇帝,谢淳也不一样,他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给谢淳桂花糕,却有更多更深的交集。
谢淳,皇帝,老二老三,小白大人,乃至理国公、周太后……
不知不觉,他已经改变了许多。
只是这些说到底都还只是人事,天灾,会因他而变吗?若是按照书中剧情,今年冬天就该有大雪。
理国公的罪定下,小白大人就无罪释放了。
宣和带着百里汇去接他出狱,原书中这两个人一直都合不来,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偏偏谢淳不知道怎么想的,就爱把他俩放一起,有人猜测是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宣和却觉得这两个人关系并不想表现出来的那么差。
赵诚和孔明是谢淳身边的文武能臣,赵诚适合作个服从命令的副将,孔明有谋略但心中有纲法。
百里汇和白修远就是常年被外派的组合,百里汇善领兵,白修远不按常理出牌,堪称诡谲,为谢淳南征北战平了不少战事。
而如今,这两个人都在他身边。
宣和没有直接去那边,而是去了一趟理国公府或者说如今是周府。
原本气派威
但无论如何也是生母,七岁之前也一直生活在一起,皇帝对她从来都是敬重有加,甚至立了周家的女儿为后。
皇后早逝,她便要皇帝再立新后,这新后的人选仍旧是周家人。
此时皇帝已是大权在握,自然不会听她摆布,最终也只纳了周妃入宫。一直到生了二皇子都没有封号,到如今也只是个周妃。
后来贵妃却进宫不过三月便封妃,封号还是宸,怀孕之后更是直接封了贵妃。
“再之后……”贵妃将手交叠在小腹:“在之后我便没了孩子。当年仍旧是太后在掌着宫务,我和淑妃协理。皇上回宫后便因此责罚了淑妃,找了由头将金印从太后手上收回。”
皇帝训斥了周妃:“后宫不得干政,太后年岁已高,周氏不加劝阻反倒煽风点火,罚俸三月。”
这俸禄是不多,但是丢人啊,不过这次没关系,谁都知道她是为了太后。
太后却道:“你莫拿这话打发我,慕惜娘就在这夏凉宫吧?怎么她来的,哀家倒是来不得了?”
“母后可还记得,当年朕离宫北巡,回京时收到消息,惜娘有孕,快马加鞭地回来,等待朕的,是什么?”
“皇帝是要同哀家翻旧账了?哀家果然没看错,这狐媚子整日勾着你不放,如今还是为了她?如今是夺爵,接下来是不是还要抄家流放?那不若连着哀家和你那皇后一起处置了,正好遗体迁出皇陵,好给那狐媚子腾地方。”
皇帝深吸口气:“天热易燥,送母后回去休息,传太医来。”
太后却不肯走:“今日索性把话说清楚,沈宣和是不是你儿子,如今哀家的孙子叫你废了,你便是要给他铺路?”
宣和着实有些震惊,随即反应过来,应该不是的,皇帝是真的很爱贵妃,他也真的不是贵妃的儿子。
太后疯了吗?什么都敢说,真给皇帝扣上这么一顶帽子,别的不说,他就有继承权了啊。
“母后这是说的什么话,朕的儿子,哪一个不是您的孙子?宣和若是朕亲子,自然也是您的孙子。”
“你不要同哀家说这些废话,如今皇帝已是大权在握,用不上周家了,可他是哀家的亲大哥,你的亲舅舅啊,你就要因为这些许小事夺了他的爵,周家上下四代一百零六口人,如今要怎么活?”
“朕没有抄家,理国公府积累数十载,想来是饿不死的。”
皇帝软硬不吃,太后便要一头撞向殿中的柱子,还没迈出两步就被人拦了下来,哀哀戚戚地掉起了了眼泪,哭先帝为何走得这样早。
太医到了。
宣和有些好奇这事要怎么收场,贵妃替他解惑:“太后年岁已高,一时受不得刺激,有些神志不清了。”
这是要人“疯”啊。
第43章
贵妃说完见宣和看着正殿方向出神:“心软了?”
宣和摇摇头:“自小她就不待见我,我心软什么呢?拎不清的老太太罢了。我只是想不明白,她为何放着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不做,非要扶着周家,蹚这浑水。”
自古外戚干政是大忌,何况是理国公这样曾掌着大半兵力的将军。
贵妃虽也顾着慕家,却极有分寸,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能要什么,即便是对宣和也没有一味的纵容。
宣和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是外戚,他是贵妃的外甥,却又不完全是,他上了皇家玉碟,是正儿八经的可以和几位皇子称兄道弟的王爷。
宣和忽然想到原书中城破之后沈宣和趁乱进宫,死在奉先殿,谢淳下令将他的尸首葬进了老五的墓中。
这也说来,按照《君临》的剧情,沈宣和是没有封王的,不然封王的圣旨一下,和王府同时开建的还有陵墓。
建陵墓比建府费事些,但花上几年也差不多了,照时间算,六年之后怎么也该建好了。
他当年是和老六一起受封出宫的,同老五差不多的时间。既然六年之后老五的修好了,没道理他的没有,没有提前修好可以直接下葬的陵墓只能是因为没有修。
他对剧情的改变不是从恢复记忆才开始的。
照宣和对皇帝的了解,原书中,皇帝对沈宣和好应该只是因为贵妃,爱屋及乌。
他们却有父子真情在。
除了皇帝,谢淳也不一样,他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给谢淳桂花糕,却有更多更深的交集。
谢淳,皇帝,老二老三,小白大人,乃至理国公、周太后……
不知不觉,他已经改变了许多。
只是这些说到底都还只是人事,天灾,会因他而变吗?若是按照书中剧情,今年冬天就该有大雪。
理国公的罪定下,小白大人就无罪释放了。
宣和带着百里汇去接他出狱,原书中这两个人一直都合不来,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偏偏谢淳不知道怎么想的,就爱把他俩放一起,有人猜测是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宣和却觉得这两个人关系并不想表现出来的那么差。
赵诚和孔明是谢淳身边的文武能臣,赵诚适合作个服从命令的副将,孔明有谋略但心中有纲法。
百里汇和白修远就是常年被外派的组合,百里汇善领兵,白修远不按常理出牌,堪称诡谲,为谢淳南征北战平了不少战事。
而如今,这两个人都在他身边。
宣和没有直接去那边,而是去了一趟理国公府或者说如今是周府。
原本气派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