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

原来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找到初雪的蟪蛄,即便找到了,师娘的病也不可能治的好。
  崔氏去后不久,天气放晴。
  茯苓跪在坟前,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
  差一点、还差一点点。
  他的师娘没能熬到开春,永远留在了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
  人间生死离别,只在一瞬之间,却可让人铭记一生。
  作者有话要说:  瑶林终自隔风尘。
  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赠王友道》


第3章
  崔氏走后,家里的境况更糟,没了女主人,屋里冷冷清清,日子过得更不像日子。
  四更刚过,隔壁李家的鸡都还没来得及叫,此时正是春寒料峭,茯苓还在睡梦中,突然听见“哐”的一声巨响。
  茯苓被惊醒,他把旧棉衣裹在身上,摇摇晃晃的爬下床,睡眼惺忪,模模糊糊的看见一个人弯着腰。
  “师父?”茯苓揉了揉眼睛,“你今日怎么起的这么早?”
  茯苓晃了晃头,勉强清醒了些,他快步走过去,发现吴恒正蹲下身,用两只手把洒在地上的面粉捧起来,放到旁边的碗里:“怪我,可惜了……”
  他本来想早点起来和面的,崔氏走后,少了个人帮忙,每日卖的馒头包子也就少了,根本不够维持家用。
  茯苓帮他一起收拾面粉,碗里的面粉里掺了灰,茯苓笑着说:“没关系,不能做馒头卖了,我们留着自己吃。”
  吴恒看了一眼里面卧房,吴子安还在里面睡觉,犹豫着道:“安儿恐怕不愿意……”
  “我用这个做成煎饼,这样就看不出灰了。”
  吴恒惊喜道:“你还会做煎饼?”
  “我以前见师娘做过。”茯苓端着碗站起身,扶着吴恒在坐在灶台旁边,开始生火。
  屋子里暖和起来,茯苓开始揉面,把韭菜切碎了包在面饼里,“师父,我以后早点起来帮你和面吧,你一个人忙不过来。”
  吴恒正在劈柴,闻言他放下斧头,皱眉道:“那怎么行?你还要练功。”
  “要练功,也要吃饭啊。”茯苓把包好的韭菜饼放在一边,开始做今日要拿出去卖的馒头,“师父你看,我在练功,我在扎马步呢。”
  吴恒还是摇头,他站起身,拄着拐杖进了屋。
  过了一会儿,茯苓估计吴子安快醒了,开始煎饼,他看师娘做过很多次,自己却是第一次做,很不熟练,煎糊了,茯苓挑了一张糊的最厉害的先吃了,仍旧继续揉面。
  刚出锅的韭菜饼很香,吴子安循着香味出来,看见糊了也没说什么。
  吃了几口,他突然问道:“这饼里怎么有沙子?”
  茯苓身形一滞,背对着他,装聋作哑的继续揉面。
  吴子安看了看那饼,又看了看茯苓,问道:“茯苓,你往面里掺沙子?”
  吴恒坐在吴子安旁边,解释道:“不是苓儿,是我把面粉弄到地上了。”
  “掉在地上的也捡起来做饼?”吴子安嫌弃的站起来,把饼扔在桌上,“我不吃了!”
  “安儿!”
  吴子安没应,蒸笼里的馒头也没碰,头也不回的拿着书走了。
  吴恒叹了口气,把吴子安丢下的饼吃掉。
  他知道吴子安不待见茯苓,说也说了,骂也骂过,都没用。
  “师父,馒头蒸好了,我们走吧。”
  两人来到街市门口,快晌午的时候,吴恒说吴子安早上没吃多少东西,让茯苓去学堂给他送馒头。
  茯苓一路到了学堂,这小学堂很破,就是一间小木屋,只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夫子,来这里读书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这时候正好午休,茯苓踮起脚,从窗户外看进去,没见到吴子安的身影。
  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从里面走出来,茯苓赶紧上去问道:“请问,你知道吴子安在哪儿吗?”
  那孩子头一次见到茯苓这么好的相貌,先是一愣,随后很热心的说:“就在屋后,我方才看他过去了。”
  “多谢。”
  茯苓绕到小木屋后,果然看到吴子安一个人坐在石坎上,肩膀一抽一抽的。
  “师兄。”
  吴子安慌忙抹了把脸,没好气道:“你怎么来了?”
  “来给你送馒头,”茯苓把怀里的馒头拿出来,还没完全凉,他递过去,轻声道:“你是不是想师娘了?”
  以前崔氏经常会给他们煎韭菜饼,吴子安早上应该是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所以发现有沙子才那么生气。
  吴子安早就反应过来茯苓不是故意放沙子了,他接过那被布包得仔仔细细的馒头,平常总挂在嘴边的刻薄话,此时却一句也没能说出来。
  送完馒头,茯苓回到街市口,没看到吴恒,他问旁边卖馄饨的老李,“李叔,我师父呢?”
  “饿着肚子跑了这么远,先喝碗汤暖暖胃,”老李端了碗馄饨汤递给茯苓,“你师父去对面的典当铺了。”
  茯苓道了谢,一口气喝完汤,往对面的典当铺走。
  他进去时,正好看见吴恒接过柜台上的钱,把一条刀穗放在桌上,那刀穗上挂着一枚祖母绿的翡翠坠子,没有雕刻纹样,但晶莹剔透,成色极好。
  茯苓踮起脚看过去:“师父,你当了什么?”
  “没什么,”吴恒摸了摸他的头,温和的说:“师父今天给你买点好吃的。”
  茯苓并不相信,之前为了给师娘治病,家里值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