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练习生,虽说不能继续读书,但是他心里无比的雀跃。
他回家的那天下着小雨,南方城市潮湿阴冷,他缩在羽绒服里直发抖,司机说着一口熟悉的方言问他在哪儿工作,怎么年边儿了才放假。
他说在A市。
司机只是一个小城市里普通的司机,他惊叹姜由的长相,说他穿的齐整,是个有出息的。又说起自己的儿子,在A市上大学,每个月要花多少钱,A市物价贵,孩子省吃俭用的招人心疼。
姜由笑了笑没接话。
他能接什么话?
说我初中都没念完?还是说我连大学门朝哪儿边开都不知道?
他以前是自卑的,这类话家常的话常常让他无地自容。可后来霍其一点点纠正了他,越是他不敢踏进的店,霍其越要拉着他进去,天天去,天天买,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钱是个好东西,它能给人带来很多,包括自尊这种虚无缥缈的。
姑妈家是自建房,三层的房子,住着一家三代人。
姑妈和姑父,哥哥嫂子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姐姐和他的女儿。
姜由到家的时候家里闹哄哄的,亲戚朋友挤在火炉旁边磕着瓜子嚼着花生话家常,年轻人一桌麻将碰的乒乓响,小孩儿们打着游戏或笑或闹。
三个小孩,算是姜由幼时的噩梦了。
总是在哭,不停地哭,就坐在二楼的楼梯口,哭的震天响。他睡不着,也不敢睡,爬起来去哄他们,哄好了也到时候该上学了。
白天黑夜的睡不好,一上课就犯困,什么也听不进去。
姜由从来没有觉得小孩儿可爱过,他小时候一次次的被孩子的哭闹声吵醒,从最开始的生气到平静,淡定的起身哄孩子兑奶粉。大人们总是在一楼看电视,小孩自己在二楼玩,姜由睡在二楼,更能直观的感受到那种哭闹带来的绝望。
说是如此,但是姜由感恩姑妈一家。
他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得以生存。
他本是浮萍,得以躲进小池塘避难,待长成了根,生出叶片后再自行离去。
第9章
姜由的姑妈很普通,像是在公园看见的带孙子的农村大妈,穿的很是朴素,一张脸沟沟壑壑,有着比同龄人更苍老的面容。
她的声音是嘶哑的,这个女人幼时丧父,少时丧母,独身一人拖着一双弟妹长大。那声音就是在母亲去世时哭哑的,这么些年看过不少大夫,始终无济于事。生活给她出了不少难题,她却始终善良如一。
姜由突然回来,谁也没想到。姑妈嘴里絮叨着去收拾房间,她是高兴的,姜由看得出来。那张深色的脸上带着笑,一双不算清明的眼睛亲切的注视着他。
就是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女人,给了姜由扎根浮世的根本。
“你咋个回来嘞,小英前久还说是在手机上看见你嘞,说是你要出名啦。”姑妈一边铺床一边说话,她个儿头不高,一身干劲儿的抖着一床厚厚的毛毯,不停地拒绝着姜由的帮忙。
姜由把行李箱放倒打开,拿出了带回来的礼物,也用熟悉的方言回话,“出哪样名?大姐哄你呢,出名么还早得很。”
他说普通话的时候是清冽冷清的,像他这个人一样,说方言的时候又带着鼻音,加上那些语气词,像是黏黏糊糊的撒娇。
姑妈回头看了他一眼,哑着声音说,“你不要慌,你还年轻,好饭不怕晚,耐起性子好好做工作。我晓得你听话,人也乖巧,好好做,会好呢。”
姜由笑着点头,翻出了一堆东西下楼分给大家。一大群人闹闹哄哄的分完东西,姜由就回房间了。
这也是常态,他在家的时候总是一个人窝在房间里不出来。像是躲在暗处的拇指姑娘,生怕被人看见。
晚上十一点多,姑妈来敲他的门。
她端了一个大碗,碗里是一个一个的小馒头,上面撒着白糖。
“我们在蒸馒头,你又害羞不下楼,我端上来给你吃。吃得多少吃多少,不要硬撑。”
“嗯,谢谢姑妈。”
“嗯,吃完早点睡,你看起来很累。”
“嗯。”姜由站在门口端着碗看着姑妈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这个胖胖的中年女人带着姜由对母亲的所有期许。
刀子嘴豆腐心、热忱、体贴,包括她头上灰白的发和一知半解的谈吐,都让姜由感到温暖。有些泼辣的姑母,沉默寡言的姑父,是他对家庭的所有记忆。
馒头说实话并不好吃,面粉受了潮,整出来的馒头一股子霉味,面发的也不好,不够松软,嚼着有些硬。可姜由还是吃完了,然后在房间里站在玩手机消食。
霍其没有找他。
姜由想着有些难受,心口发疼。这个男人怎么能变得这么快,一开始还说着要跟他一起回来,可他离开家大半个月也没见他打过一个电话。
霍其以前不是这样的,他知道姜由对这个家的向往和自卑,总是会在晚上打电话给他,让他不要那么难过。深夜那声音传到姜由耳朵里,像是带着暖意的手,深情的拥抱着他。
姜由不知道是时间无情,还是人本就不长情。
不求爱得深,但求爱得久,长长久久。
零点刚过,姜由的电话响了。他拿过手机的手有些颤抖,满怀期待的看向来电人。
尤思景。
“呼,”姜由苦笑着接听电话,“思景,怎么了?”
他就不该对霍其有所期
他回家的那天下着小雨,南方城市潮湿阴冷,他缩在羽绒服里直发抖,司机说着一口熟悉的方言问他在哪儿工作,怎么年边儿了才放假。
他说在A市。
司机只是一个小城市里普通的司机,他惊叹姜由的长相,说他穿的齐整,是个有出息的。又说起自己的儿子,在A市上大学,每个月要花多少钱,A市物价贵,孩子省吃俭用的招人心疼。
姜由笑了笑没接话。
他能接什么话?
说我初中都没念完?还是说我连大学门朝哪儿边开都不知道?
他以前是自卑的,这类话家常的话常常让他无地自容。可后来霍其一点点纠正了他,越是他不敢踏进的店,霍其越要拉着他进去,天天去,天天买,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钱是个好东西,它能给人带来很多,包括自尊这种虚无缥缈的。
姑妈家是自建房,三层的房子,住着一家三代人。
姑妈和姑父,哥哥嫂子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姐姐和他的女儿。
姜由到家的时候家里闹哄哄的,亲戚朋友挤在火炉旁边磕着瓜子嚼着花生话家常,年轻人一桌麻将碰的乒乓响,小孩儿们打着游戏或笑或闹。
三个小孩,算是姜由幼时的噩梦了。
总是在哭,不停地哭,就坐在二楼的楼梯口,哭的震天响。他睡不着,也不敢睡,爬起来去哄他们,哄好了也到时候该上学了。
白天黑夜的睡不好,一上课就犯困,什么也听不进去。
姜由从来没有觉得小孩儿可爱过,他小时候一次次的被孩子的哭闹声吵醒,从最开始的生气到平静,淡定的起身哄孩子兑奶粉。大人们总是在一楼看电视,小孩自己在二楼玩,姜由睡在二楼,更能直观的感受到那种哭闹带来的绝望。
说是如此,但是姜由感恩姑妈一家。
他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得以生存。
他本是浮萍,得以躲进小池塘避难,待长成了根,生出叶片后再自行离去。
第9章
姜由的姑妈很普通,像是在公园看见的带孙子的农村大妈,穿的很是朴素,一张脸沟沟壑壑,有着比同龄人更苍老的面容。
她的声音是嘶哑的,这个女人幼时丧父,少时丧母,独身一人拖着一双弟妹长大。那声音就是在母亲去世时哭哑的,这么些年看过不少大夫,始终无济于事。生活给她出了不少难题,她却始终善良如一。
姜由突然回来,谁也没想到。姑妈嘴里絮叨着去收拾房间,她是高兴的,姜由看得出来。那张深色的脸上带着笑,一双不算清明的眼睛亲切的注视着他。
就是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女人,给了姜由扎根浮世的根本。
“你咋个回来嘞,小英前久还说是在手机上看见你嘞,说是你要出名啦。”姑妈一边铺床一边说话,她个儿头不高,一身干劲儿的抖着一床厚厚的毛毯,不停地拒绝着姜由的帮忙。
姜由把行李箱放倒打开,拿出了带回来的礼物,也用熟悉的方言回话,“出哪样名?大姐哄你呢,出名么还早得很。”
他说普通话的时候是清冽冷清的,像他这个人一样,说方言的时候又带着鼻音,加上那些语气词,像是黏黏糊糊的撒娇。
姑妈回头看了他一眼,哑着声音说,“你不要慌,你还年轻,好饭不怕晚,耐起性子好好做工作。我晓得你听话,人也乖巧,好好做,会好呢。”
姜由笑着点头,翻出了一堆东西下楼分给大家。一大群人闹闹哄哄的分完东西,姜由就回房间了。
这也是常态,他在家的时候总是一个人窝在房间里不出来。像是躲在暗处的拇指姑娘,生怕被人看见。
晚上十一点多,姑妈来敲他的门。
她端了一个大碗,碗里是一个一个的小馒头,上面撒着白糖。
“我们在蒸馒头,你又害羞不下楼,我端上来给你吃。吃得多少吃多少,不要硬撑。”
“嗯,谢谢姑妈。”
“嗯,吃完早点睡,你看起来很累。”
“嗯。”姜由站在门口端着碗看着姑妈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这个胖胖的中年女人带着姜由对母亲的所有期许。
刀子嘴豆腐心、热忱、体贴,包括她头上灰白的发和一知半解的谈吐,都让姜由感到温暖。有些泼辣的姑母,沉默寡言的姑父,是他对家庭的所有记忆。
馒头说实话并不好吃,面粉受了潮,整出来的馒头一股子霉味,面发的也不好,不够松软,嚼着有些硬。可姜由还是吃完了,然后在房间里站在玩手机消食。
霍其没有找他。
姜由想着有些难受,心口发疼。这个男人怎么能变得这么快,一开始还说着要跟他一起回来,可他离开家大半个月也没见他打过一个电话。
霍其以前不是这样的,他知道姜由对这个家的向往和自卑,总是会在晚上打电话给他,让他不要那么难过。深夜那声音传到姜由耳朵里,像是带着暖意的手,深情的拥抱着他。
姜由不知道是时间无情,还是人本就不长情。
不求爱得深,但求爱得久,长长久久。
零点刚过,姜由的电话响了。他拿过手机的手有些颤抖,满怀期待的看向来电人。
尤思景。
“呼,”姜由苦笑着接听电话,“思景,怎么了?”
他就不该对霍其有所期